請選擇分類
X
「 接待 」的聖經依據 ( PartⅥ )
2022.06.09

校園簡訊收錄瓦德默‧江森( Waldemar Janzen )的文章,介紹「 接待 」一詞在聖經中的意涵,本期為連載最終期。江森在近一世紀前,自身作為難民與移民的歲月中,學習了如何珍惜並踐行基督徒的「接待」之道,也在近年了悟:「接待」實是新舊約聖經神學中俯拾即是的主題。江森是加拿大的門諾大學舊約聖經榮譽教授,擁有數本著作,包括 Believers Church Bible Commentary on Exodus  ( Waterloo and Scottdale : Herald Pr., 2000 ),以及Old Testament Ethics : A Paradigmatic Approach ( Louisville :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 1994 )。

文/瓦德默.江森(Waldermar Janzen) 譯 / 明心

角色互換

 

「 受耶穌接待 」與「 接待耶穌 」,這兩個主題,彼此相關,密不可分,這是因為當中有一個角色互換的特點。被接待的賓客因著蒙福,得以轉變成接待者,他所蒙受的祝福,是一種因著「接待與被接待角色持續互換」而得以活出的「新生命的祝福」。我們以亞伯拉罕為例,就可看出這種「角色互換」的主題:原先被接待的賓客,變成了賜下神聖應許者( 創十八 1 - 15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看見這種永遠可能的角色互換性:「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 來十三 2 )。耶穌「最後審判」的比喻,也預設了相同的事( 太二十五 37 - 45 )。

我們從耶穌在地上的服事事蹟看出,凡是接待了耶穌的人,後來都成了神國盛筵的賓客。撒該就是一個重要的例子( 路十九 1 - 10 )。但再沒有哪個例子,比復活的拉撒路的故事更顯眼了 ── 這位不斷接待耶穌的人,自己也從他的賓客手中,接受了生命( 約十一 1 - 44 )。接待者,反而從賓客手中承受了祝福。這類角色的互換,不僅發生在耶穌身上,更延續到祂眾門徒的經驗,我們從使徒行傳可以看出( 八 26 - 40;十 23 - 48;十六 13 - 15;十六 29 - 34;十七 10 - 12;十八 7 - 8;二十八 1 - 10)。
 
耶穌的接待,既是好消息,也觸怒人
耶穌信息的核心點是,要指認出哪些是祂所邀請的,哪些是曾接待過祂的。這內容既涵括了好消息,也會觸怒人。耶穌代表上帝來向所有世人發出邀請;即使有對於任何人偏心的待遇,那也是針對那些更有需要的人。古時候,舊約聖經時代很明顯的特質是「 一視同仁的接待 」;到了耶穌的時代,就重重覆蓋上仔細的區分:「 配與不配 」。社會地位、宗教潔淨、國籍淵源、財富、權勢,都被系統化,成了接待的規格條例。[1] 當耶穌拒絕為這些規格 ── 誰可以被邀請或拜訪時 ── 所制約,祂的行動便在一些人身上激發喜悅,在另一些人身上觸發敵意。[2]
追隨耶穌的接待模式,漸漸地不再是主日下午一場愉快的活動,而成為一種重組社會的力量。它也成了危險、戰爭、苦難與殉道的舞台。十字架,就是神子耶穌,為受邀的賓客去到的地方。

 

 

給今日信徒的一句話

 

對耶穌的跟隨者而言,若要持續我們主的使命,「 提供接待 」依舊是很重要的方式。它能幫助我們領悟到國度的臨在,即使我們本身還是個旅者,正在往最後的家鄉邁進、正在奔赴那等候我們的彌賽亞盛筵。[3]  聖餐桌,依舊是、也一直會是,這項接待任務的核心象徵。它也是犧牲奉獻的象徵,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流血,獻上了自己。祂的跟隨者,不應忘記:我們蒙召,就是要成為賓客和接待者。這項召喚,是要我們去分享自己的生命,去背負十字架。但在十字架之後,迎接我們的是主人的國度,祂已在我們的仇敵面前為我們擺設了筵席。( 詩二十三 3 ;參約十四 2 )。

 

[1] 舊約聖經時代有關「接待」的習俗,請看 Victor H. Matthews 及Don C. Benjamin的著作Social World of Ancient Israel,1250 — 587 BCE,ed. Matthews and Benjamin( Peabody,Mass.:Hendrickson Pubs., Inc. 1993 ),82—7。新約聖經時代( 但亦涉及舊約聖經時代 )的接待習俗,請看Bruce J. Malina的著作Handbook of Biblical Social Values,rev. ed. John J. Pilch and Bruce J. Malina( Peabody,Mass. : Hendrickson Pubs., Inc., 1998 ),115-18。一般認為,古代地中海地區普遍存在著接待的傳統。不過,我們仍可以略略感受到新舊約聖經時代的差異:舊約時代更強調要滿足客旅和弱勢者的需求;新約時代的人,則較關切地位及宗教上的純淨。但這也可能(至少有部份)是由於聖經版本差異而有的特點。
[ 2 ] 「 耶穌〔 無視於嚴格依循的宗教傳統 〕因而觸怒人的部份因素是,祂在筵席上所表現的無拘無束的歡樂」( Bruce Chilton and J. I. H. McDonald,Jesus and the Ethics of the Kingdom 〔 Grand Rapids : Eerdmans,1987 〕,96;亦比較96-9 )。類似的,如Marcus J. Borg,Jesus,a New Vision : Spirit,Culture,and the Life of Discipleship ( San Francisco : Harper & Row,1987 ),101。
[3] 關於基督徒如何實踐接待,在越來越多的文獻中,一份思考周全並有聖經依據的範本是Michele Hershberger,A Christian View of Hospitality : Expecting Surprises ( Scottdale : Herald Pr., 1999 )。亦比較 Fred Bernhard and Steve Clapp,Widening the Welcome of Your Church : Biblical Hospitality and the Vital Congregation,rev. ed. ( Elgin,Ill. : Andrew Center,1997 )。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and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from Waldemar Janzen, “Biblical theology of hospitality,” Vision: A Journal for Church and Theology 3, no. 1 ( Spring 2002 ):4–15.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

消息與代禱、財務報告

2024/2月
總收入:4,179,471
總支出:4,730,187
2月結欠:-550,726
累積結欠:-709,945
 
  • 各級學校團契或社團的服務隊緊鑼密鼓開始籌備和推動代禱。
     
  • 請為內部各類系統程式的修改代禱,求神賜智慧給負責的資訊同工,能按進度如期完成。
Read More

訂閱校園簡訊

歡迎訂閱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報,將獲得最新文章推薦!

更新,當冰融為水 ── 團契部五年觀察與省思
當「 冰 」即將融成「 水 」,中間必須經歷一段冰水共存的時期,使冰能夠「 相變 」為水。可知物質要發生結構的改變,需要時間去累積能量;談到一個機構文化的改變,也是如此。
界線力來自於想像力
因著想像力,人們更知道如何在適當的時機,畫出恰如其分的「 界線 」!看似毫無瓜葛,「想像力」的運用卻是對設立界線大有助益。
【 校園事工現場六月號 】
在四五月的福音行動中,各地區籌備各具特色的活動。無論對象是針對福音朋友、或者基督徒自己,這些行動都嘗試著摸著人心、也領人靠近上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