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807 年馬禮遜來華宣教,至今已經超過 200 年,普世華人教會對於跨文化宣教差傳的參與,仍然非常有限。而從 1865 年馬雅各來台宣教,台灣教會建立已經超過 150 年,雖說已經差出幾百位宣教士,但真正參與跨文化宣教的比例依舊偏低;尤其與鄰近的韓國教會相比,我們在跨文化宣教的參與有很大成長的空間。
絕大部分華人教會的資源,大都還是投注在堂會內事工、本地宣教事工,缺乏對大使命的迫切感、心繫天國的胸懷、放眼普世的眼光。即便大量的外籍移工、移民、留學生已經到了家門口,許多華人教會仍無動於衷。
為何舉辦青宣?
校園福音團契(以下簡稱「校園」)是一個跨宗派的學生工作機構,並不隸屬任何機構組織。然而,在福音信仰的傳承、學生福音運動的理念,都與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有密不可分的夥伴關係。我們一向欣羨英美等國家學生工作對普世宣教運動的影響,尤其是 19 世紀末開始的「學生志願海外宣教運動」,以及 1945 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爾班拿(Urbana)宣教大會。
另一方面,台灣各地早期的學生福音工作,深受內地會宣教士的影響,而這些宣教士的國度胸懷、宣教熱忱,也大大影響校園同工。
因此,校園除了推動校園福音廣傳之外,也經常在學生中間推廣普世宣道的教育、提昇學生的宣道意識,使他們關心上帝在世界各地的工作,並促進他們參與跨文化宣道的行動。
1975 年由李秀全、林靜芝夫婦負責,舉辦了一個宣道展覽與特別聚會,使青年基督徒認識普世宣道的現況,並以禱告、獻金、獻身三種方式,實際投入福音禾場。從1976 年起,校園同工經過兩年的禱告、討論、收集相關資料,加上外在環境的印證,決定以一年的時間舉辦青年宣道大會(以下簡稱「青宣」)。 1979 年七月,終於在文化大學舉辦第一屆青宣,許多基督徒青年回應上帝的呼召,奉獻自己在宣道路上。自此青宣每三年舉辦一屆,到 2019 年將舉辦第十四屆。
青宣四十年來的回顧
回顧青宣過往近四十年的歷史,我們看見上帝施恩的手幫助我們,使我們能有份於普世宣道的工作。就如同已故的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所說:「上帝是全世界的主,我們理當成為有宣教使命的人」,我們不敢忘記這神聖的託付,也不會忘記早期學生工作受惠於外國宣教士的美好服事。
十三屆青宣已經過去,依然持續發揮著影響力:超過千位的基督徒青年走上海內外全職事奉的道路,數以萬計的青年投身各行各業,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人。青宣是由主帶領的學生宣道運動,大大開拓青年學生國度的視野與心胸,也激發他們對於普世宣道的熱忱,將自己的一生與上帝的國度緊緊連結在一起。
前五屆青宣——呼召全職傳道人與宣教士
從第一屆到第五屆青宣(1979-1991 年),主題設計與營會內容的重心,都在呼召全職傳道人與宣教士。1970-1990 年代,台灣仍被視為待宣教區,許多外國宣教士前來台灣;校園透過青宣傳遞海外宣道的理念,鼓勵知識分子獻身成為海外宣教士,在當時是個歷史性的突破,也帶來長遠的影響。
雖然至今從台灣差派出去的宣教士只有數百位,各地方堂會支持宣教的資源也不算多,但是海外宣教與本地宣教並重的觀念,已深植在許多堂會——每年舉辦差傳年會、組織海外短宣隊、支持差派宣教士。校園也成立宣道中心,在學生中推廣宣道教育、提昇宣道意識,並促成宣道行動。
那時的基督徒大多抱持著屬靈、屬世二元對立的世界觀,把全職傳道人或宣教士視為最屬靈的獻身道路,其他職場工作是屬世領域,是次好的選擇。
第六屆青宣的轉向——整全福音觀
1974 年全球福音派教會領袖齊聚瑞士洛桑,召開第一屆洛桑福音會議。斯托得牧師在會中倡導:「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兩者不可偏廢,就像鳥的雙翼,缺一不可,修正原本保守派教會的路線(只注重傳福音,與社會關懷保持距離)。這個理念引起熱烈的討論,斯托得牧師更在會後繼續辨明這個信念,幾年後全世界福音派教會逐漸接受。1989 年在馬尼拉舉行第二屆洛桑會議,發表共同宣言:「全體教會將整全的福音傳給全世界」,所謂「整全的福音」就是指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兩者的結合。
1989 年春天,校園福音團契召開了一次董事、執行委員、全職傳道同工的聯席會議,接受了「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兩者並重的信念,發展出「專業事奉」的觀念,並由董事會中的大學教授促成「中華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1995 年第六屆青宣的內容設計也明顯開始轉變,朝向「專業事奉」與「全職事奉」並重的路線,鼓勵青年基督徒尋求人生的呼召,成為各行各業的傳道人。
第六屆青宣——當代.基督.門徒 近年青宣的思考——整全的宣教需要全體教會來落實
2011 年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第三屆洛桑會議,靈風基金會國際事工主任萊特牧師( Christopher Wright)領銜起草「開普敦承諾」。萊特牧師是舊約聖經學者,曾在印度宣教,返回英國後教授宣教學。他研究發現:過去傳統的宣教學,是先有宣教理念,再從聖經中尋找理據,宣教便成了教會的福音事工之一,容易落入只是為了擴展教會版圖,而不是擴展上帝的國度。
萊特在其著作《宣教中的上帝》(2006 年以英文出版,2011 年中文版由校園出版)中,主張「整本聖經就是上帝宣教的結果」,宣教的信息不是建立在幾處有關傳福音的聖經經節,而是源自上帝整本聖經的啟示:上帝所造的世界出了什麼問題(創一~十一章),以及上帝要如何解決人類所造成的問題(創十二章到啟示錄)。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要透過他的後裔賜福給萬國;萊特仔細研究創世記中「賜福」的字義,包括了上帝對受造界,甚至時間(安息日)的賜福(創二 3),也包含了「遵守上帝的道、秉公行義」的命令(創十八 18~19)。萊特說明若從舊約聖經來看宣教,傳福音與關愛受造界原本就是二合一的使命。他又從福音書、保羅書信,闡釋主耶穌不僅救贖信徒、擊敗邪惡權勢、摧毀死亡,更醫治受造界,叫萬有與祂和好(西一 20),強調十字架的中心性與整全性。
《宣教中的上帝》第九章最後,萊特試圖解決一個爭議,就是自洛桑會議以來,傳福音與社會關懷兩者孰先孰後的問題。他具啟發性地採用「傳福音的終極性」來取代首要性,也就是說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一定要傳的,但不一定要把傳福音放在宣教的起點,教會可以先從人最迫切或明顯的需要入手。雖然我們可能會說:個人的時間、能力都有限,不可能把精力分散到這麼多需要,但是我們有一整體的教會(不同的呼召、不同的恩賜、不同的事工),可以一起承擔世界的需要,落實多元的使命。
第十三屆青宣——移動青世代 第十四屆青宣的展望
我們已經確定於 2019 年七月 8-13 日舉辦第十四屆青宣,主題為「天國.已讀.不回?!」,主題的「已讀不回」是雙關語。一方面,當世人看到不公不義時,感覺像是上帝「已讀」呼聲卻「不回」應;另一方面,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彰顯祂的公義和慈愛,也呼召祂的子民作光作鹽,對於這樣的呼召,教會是否「已讀不回」呢?
上帝的宣道行動乃是透過祂的子民展現出來,而教會除了宣講福音,也要實際參與在這個世界裡。然而,教會整體是否反映了上帝救贖的完整性?怎樣的參與才是合宜的?天國子民又該如何回答世人的懷疑,回應上帝的呼召?讓我們一起期待本屆青宣所帶來的信息,也誠願本屆青宣成為學員獻身的祭壇,回應上帝榮耀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