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分類
X
校園簡訊(64)
關愛受造界與氣候危機 —— 這是我們的議題嗎?
2025.05.05
原文/ IFES
回應/黃俊平 ( 中區中學負責同工 )
 
 
第 27 屆聯合國年度氣候變遷會議( COP27 )為發展中國家成立了損失與損害基金。雖然這屆會議有這項重大突破,但同時也充滿了爭議與混亂。我們在面對氣候變遷如此巨大的問題時感到無能為力;也經常認為這是別人的問題,應由他們來處理,而我們有更緊迫的需求。但這種思考方式不僅短視,且相當個人主義,更無濟於事。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問的是:上帝對此有何看法?
 
對國際學生福音團契(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簡稱 IFES )推動的學生運動來說,參與氣候議題看似「 副業 」,可能還會分散對傳福音的迫切性。我們如何有計劃地參與,而不會覺得偏離了起初的呼召?
❙ 台灣視角回應 < 氣候變遷議題 >
 
在台灣,談到環保,首先會想到的可能不是基督教,而是佛教,對吧?因為慈濟慈善基金會在環保回收所付出的努力是所有國民都無法忽視的。然而教會是否關注環保?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是否映入台灣基督徒的眼簾?
 
若教會或團契中有人提出環保行動,例如避免使用一次性聖餐杯或在教堂樓頂增設太陽能板,這些建議是否和敬拜或傳福音一樣被看重?若否,理由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教會的關顧對象不該僅限人類,整個受造界也應視為廣義的「 會友 」,在進行各樣活動時也需要考量他們的需要。
 
 
福音不是靈丹妙藥
 
如果關注氣候議題感覺像是偏離福音,這代表我們仍未理解到,關於耶穌的降生、受死和復活的福音,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浩大豐富。我們所傳的並非屬靈公式,我們也不是要學生吞下某種靈丹妙藥。我們乃是呼召學生再次對齊關於上帝、自己和世界的真相。

「 與大學校園互動 」(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是 IFES 的核心價值之一,旨在為各國學生運動提供多面向的支持。我們鼓勵學生離開「 神聖的舒適圈 」,並且帶著信仰去回應周遭世界的議題。我們的願景是看到學生在生命改變後,能夠影響社會並榮耀基督。而在所有學科中,氣候議題顯得越發重要。

氣候議題的關鍵之處,在於它們與其它的生存問題密不可分。氣候危機不只危害我們的健康,也與公民壓迫和地緣政治等種種問題息息相關。更不用說,氣候危機已經讓世界上最貧窮的群體面臨生死關頭。
❙ 台灣視角回應 < 跨出神聖的舒適圈 >

台灣基督徒學生是否傾向於活在「 神聖的舒適圈 」中?是否會因為外在的世界太過邪惡、太不屬靈,而選擇避免過多接觸?我們是否因此和這個社會保持距離,就認為政治、環保等議題與自己無關?或認為我們是屬天的子民,地上一切都是暫時的,所以只管把人拉進我們的舒適圈,其他的就無關緊要?

已故教宗方濟各在 《 願祢受讚頌 》通諭中提到:「 一切對環境的衝擊所造成最嚴重的後果,由最貧困的人承受。 」[1]  當我們認為台灣有能力對抗氣候災難時,我們是否有想到那些無力抵抗的小島國?他們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淹沒國土的危機,也面對著海漂垃圾造成的危害。但他們所面對的這些危機並非是由本國人所製造,這是不公平的。
 
 
見證、門徒訓練和順服的問題
 
國際磐石組織( A Rocha International )的創始人哈里斯( Peter Harris )曾寫道:「 令人擔憂的是,不僅在環保組織中工作的基督徒極少,而且在一般人的眼中,基督教思想和所作所為,正是環境退化的主要禍首。 」一位著名的保育領袖告訴哈里斯:「 福音派神學和不受約束的企業行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兩大威脅,而且這兩者經常同時出現在領導人身上。 」

這種令人尷尬的名聲,來自於對自然界的忽視和剝削 —— 但這些並不符合聖經。我們必須有所改變,特別是為了非常關注氣候危機的學生世代。

2022 年底,斯洛伐克大學聖經運動( VBH - IFES Slovakia )的學生團契與「 世界環境清潔日 」( Cleanup Day )合作。在街道清潔之後,他們帶領參與者討論如何在周圍環境中看見上帝創造的印記。斯洛伐克的校園同工說:「 我們強烈感受到上帝將地球管家的責任交付給我們,但我們看到自己在這項任務中失敗了。 」當我們承認自己的自私自利,為著我們剝削大自然而悔改時,我們才得以與詩人一起歌唱「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詩 24:1 )。
❙ 台灣視角回應 < 基督教思維使環境退化 >
 
1967年歷史學家林恩懷特( Lynn White )發表《 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 》[2]   一文,直指生態危機的根源在於猶太—基督宗教中,認為人類本該支配大自然的觀點。這引發了基督徒在生態神學上的反省,但這仍不足以應對人類對環境的迫害。
 
在台灣,有許多基督徒學生參與淨灘或撿垃圾的行動,但多半不是來自教會的號召;即便是教會的活動,也不一定表達出神學層面的關懷,僅視為一件善事,而忽略了我們被上帝賦予管理大地的管家之責。
 
 
福音讓受造之物脫離虛空
 
我們需要更努力地回應氣候變遷的問題。倘若我們的思考方法沒有經過整合,仍停留在單一思維,這是行不通的。在羅馬書八章中,保羅闡明了令人驚嘆的觀點:整個受造體系都藉著基督得贖;正是通過基督的勝利,受造之物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 羅8:21 )。

上帝所講述的故事比我們的小目標要宏偉得多。我們在歌羅西書一章16節裡讀到,萬物都是藉著上帝的兒子而造,也是為了祂而造。這樣的救贖觀是包含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這不僅激勵我們關心並保護上帝為祂自己所造之物,還會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向學生所傳的福音。「 關愛受造界 」沒有偏離我們的主軸:它擴展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也讓我們明白祂呼召我們進入祂的榮耀是何等長闊高深。
❙ 台灣視角回應〈 關愛受造界 
 
筆者長期關注生態神學,認為這是幫助基督徒和學生脫離人類中心主義的有效途徑,讓我們實踐耶穌的吩咐:捨己。人類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和所有受造之物都是上帝所造、所愛的,不是從屬關係而是夥伴關係;我們期盼耶穌再臨,屆時將不再有破壞和剝削,並得享真正的平安。
 
1.https://laudato-si.catholic.org.hk/?p=185#_ftnref12 第一章 V 全球性的不公平現象第 48 點
 
2.林恩懷特( Lynn White )、鐘丁茂( 2004 )。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生態台灣,(4),53-62。
 
 
本文翻譯自國際學生福音團契 ( IFES ) 刊登於網站上的文章《 CREATION CARE AND CLIMATE CRISIS
Is this our issue? 》。因版面限制,刪除部分原文, (👉
按此連結閱讀原文)經 IFES 授權,我們獲得了翻譯、編輯及刊登的許可。
 
 
分享:

消息與代禱、財務報告

2025 整體財務報告
2025/3月
總收入:4,958,100
總支出:5,562,304
3月結-604,204
累積結-1,547,402
 
  1. 1.五月 3 日已召開的第十九屆董事會履任後的第一次董事會,會議重點是審查 2024 年的收支與工作報告,並討論制度更新的相關議題。願主透過新一屆的董事,持續帶領校園福音團契的更新與發展。
     
  2. 2.六月將舉辦 6 場的校園之友會,分別是六月 7 日北部場、六月 14 日中部場、六月 20 日嘉義場、六月 21 日台南場、六月 22 日高雄場以及六月 23 日屏東場。請為各場次的籌備與邀請禱告,希望能與各地校園之友、教會牧長同工、福音教師、畢業生有美好的連結與分享。
 
Read More

訂閱校園簡訊

歡迎訂閱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報,將獲得最新文章推薦!

文字事工五年回顧:新的步伐,續航的使命
校園出版社,一直在學生工作中扮演要角:承載豐富知識的書籍,持續餵養著學生群體。數位時代悄然臨到,加上近五年大樓改建、疫情衝擊,出版社如何在變動中找到此刻的專屬步伐,讓文字使命續航?
踩煞車
日常的煞車,是如此頻繁且常常需要,但「服事」中的煞車呢?
重塑「 生命、生活、工作 」的事奉觀
「 生命、生活、工作 」是許多校園同工念茲在茲的事奉精神,面對新的時代,該如何繼續思想與實踐,重塑我們的信仰與服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