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勞而獲的恩典
營會第二天,學員經歷一整個上午的闖關,認識到罪的定義與代價;接著,他們在正中午的烈日下尋找陰影處,等待實境劇場的開演。隨著劇中逾越節的晚餐,餐飲部同步發餐給學生……。大會期待透過這些沈浸式的體驗,得以幫助學生融入耶穌受難的情境。不只如此,學生時而扮演跟隨耶穌的門徒、時而扮演釘他十字架的群眾;在釋放巴拉巴的呼喊聲中,學生們也親身體會到,原來耶穌背負十字架,是擔當了我們的罪孽。接著他們四百人輪流背十架、走苦路,體驗耶穌在受釘前的經歷,就在他們感到疲憊地走不下去之時,上帝讓雲朵逐漸遮蔽天空,學生們稍微得到舒緩。
大會期待透過這些沈浸式的體驗,得以幫助學生融入耶穌受難的情境
晚堂時,左心泰牧師用「不勞而獲」的主題切入,談及恩典的本質,也提醒學員:就算我們知道恩典,仍不免容易用一種交換的態度看待自己、擔心努力不夠,因此用付出多少去衡量自己是否配得基督徒的身份。在詩歌敬拜中,有許許多多的學生自願上前接受輔導與禱告義工的禱告,並且流淚接受上帝的褓抱和安慰。
就算我們知道恩典,仍不免容易用一種交換的態度看待自己、擔心努力不夠,
因此用付出多少去衡量自己是否配得基督徒的身份。
義工與同工是上帝給營會的後盾
或許是因為太久沒有舉辦如此大型的實體營會,校園同工需要喚起塵封的記憶,並在未知的挑戰中應變,無論是餐飲籌畫、總務支援或活動調度。
校園同工提早三天進駐中原大學,各司其職,協助近三百位義工與輔導報到、安頓,進入團隊小組,彼此熟悉以及預備營會中的服事。身在營中的我,感受到一股無微不至的氛圍:每位義工、輔導盡力準備學生的盛宴,細緻地顧及到各個層面。
服事者的生命需要首先被關注
在輔導獻詩練習時,陳文芳傳道的一句話,喚醒了輔導們的心:「願輔導們獻詩所唱出的歌聲,是用我們的真心在唱,讓每一個樂句與歌詞深深激起我們內心對上帝的情感,而不在於呈現一首演出完美的歌,如此才能見證上帝。」
在輔導跟組員見面前,就接受許多訓練,包含「倫理規範立約」、「同工自我覺察」,教學者的結語呼應大會對服事者的鼓勵:沒有人能孤獨服事,我們需要彼此監督和提醒。盧雲的《記憶的治療者》是全中門眾同工的指定閱讀,他所強調的「服事者的群體會經歷破碎,卻也會得著醫治」,也在我們心中迴盪,成為提醒。
營會狀態乃是靈命日常的反映
在學生進站前,許多缺乏一一浮現:從飲水機的水被喝光,到同工溝通因為忙碌而出現落差……我們能否在上帝的愛與光照中澄清誤會、彼此善待、互相顧念?──這些都是營會中的重大考驗。
就像曾毓芬老師在輔訓課堂中提到:「當我們跟不同特殊狀況的學生溝通,需要選擇對的方式表達,對方才能接收到,如此溝通才算達成。」營會中不只實體飲水機需要補水,我們的靈命每天都需要上帝的活水來補足,才有可能把營會的大小環節,調整成為主喜悅的樣子,並且看見我們靈裡面的人可以流出活水江河,彼此供應!
***
今年,當全中門得以再度舉辦時,過去的榮景自然讓同工們跟使徒行傳的門徒一樣問主說:「我們能否再次感受到籌辦營會所帶來的復興果效與榮耀呢?」這反映出我們對於團體榮耀感與成功經驗的渴望。
但曾經美好的畫面與嚮往,有時反而使服事者因為害怕犯錯而感到恐懼。當營會狀況與預設不盡相同時,這種擔心砸招牌的憂心,使同工易過度謹慎,失去了一些彈性與協調力。此時,營會信息也正對每一位同工說話:門徒的生成是一段旅程,成長需要持續不斷倚靠聖靈;屬基督的門徒不用害怕,在聖靈的幫助下,同工們的立志不會落空與失敗。
當耶穌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這個能力不是使以色列國復興的能力,而是幫助群體保有信心見證基督的勇氣。那麼,聖靈的能力對校園福音團契而言,就不是使個人或營會得榮耀的能力,而是使我們這個群體能彼此相顧相愛作見證的能力。
願我們因為看見學生的轉變而被上帝恩感,明白自己也是需要耶穌的罪人,並在合宜的群體關係經歷並見證十字架所帶來的醫治與復活。深願我們知道上帝樂意復興的不是「全中門」本身,而是上帝在呼喚我們整群人(學生、義工及同工)是否願意繼續愛祂,在群體生活中背十字架跟隨祂。
營會最後一天的輔導獻詩,選了〈工人的禱告〉,其中一段歌詞是這樣說:「離了祢,我們不能做什麼,祢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使我們常在祢裡面,讓活水湧流;使我們在祢的裡面合一,如同祢與父原為一,在這地同心合意,奉主名興旺福音。」
ChristGPT,等你來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