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的學生事工(下)出自《使徒行傳》的10個原則
2025.04.08
主啊,你看他們這樣恐嚇我們,求你幫助你的奴僕們坦然無懼地傳你的道。 求你伸出手醫治疾病,藉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神蹟奇事。— 使徒行傳四章 8 節
原文/ IFES
回應/蘇志學(嘉南地區中學負責同工)
在五旬節強而有力的講道之前,門徒「 同心合意地聚集在一起 」(2:1),他們「 不斷禱告 」(1:14)。彼得和約翰勇敢地向公會講道後(4:1-22),他們回到信徒中間禱告(4:23-31)。在個人禱告時,彼得看見改變事工的異象(10:9);在群體禱告中,巴拿巴和保羅蒙召踏上另一個宣道旅程(12:25-13:3)。一直到最後所記載的醫治事件,作者也點出禱告乃關鍵所在(28:8)。
這幅禱告的畫面提醒我們,絕對不要因為忙於服事基督( 即便是在聖靈的能力中 )而忘記與天父保持互動。禱告應該是優先順序的最前面,這麼天經地義的事情,卻常常被忽略。也許這就是為何新約中有這麼多書信,特別敦促我們務要禱告(例:腓4:6-7;帖前5:17)。
❙ 台灣視角回應 原則6 < 讓禱告成為禱告 >
我們的信仰生活多少都有禱告,但從使徒禱告的契機、內容、目的來對應如今的禱告生活,我發現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我們會在用餐前謝飯禱告、服事前為事工禱告、聚會後彼此代禱,但這些禱告可能淪為習慣或儀式。禱告的內容常常是利己的「 許願 」,而不是為了群體,更不是真正尋求、敬拜、交託並榮耀上帝。一些學生常提起的代禱事項往往是沒時間禱告、靈修不穩定,當禱告被當作「 功課 」或「 操練 」時,學生沒做到便會感到內疚,但仍沒動力去執行。而一些認真禱告的學生分享,即使努力禱告,仍無法感覺到上帝的回應。在這些學生心中,禱告淪為「 有求必應 」的信仰思維。
故此,在這個世代,校園同工除了安排、帶領並督促學生禱告外,也當幫助他們更多認識禱告、享受禱告;同時,作為同工,我們更要讓自己先成為一個禱告的人,好好為「 禱告 」來禱告,讓禱告成為禱告。
7. 辨別上帝的引導
主引導腓利去靠近衣索比亞人的馬車,並傳講福音(8:29);彼得在午間禱告時辨別出上帝對他說話,並願意打破規則,進到外邦人的家中分享福音(10:27-29)。
在敬拜和禁食期間,安提阿教會蒙聖靈的指引展開宣教之旅(13:2)—— 保羅也通過夢(16:9-10)和其他方式得到指引( 或許就只是透過環境,如16:6-7 )。當使徒考慮外邦人歸主的形式時,藉由基於聖經的討論和反思(15:1-21),他們確認了聖靈的引導(15:28)。
或許你會感到驚訝,因為經文並沒有告訴我們,使徒後來在行動前有積極尋求上帝的指引。例如,在《使徒行傳》十六章中,上帝還沒有為保羅指示下一個目的地前,他並未在一個地方踟躕不前,而是前往任何他能去的地方,並隨時留心聖靈的感動。
8. 拓展新地域
我們看到耶穌的命令(1:8)得著實現 —— 祂的見證人將福音從耶路撒冷(1-7章)傳到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8-12章),直到地極(13-28章)。無論是因為逼迫而分散(8:1-3),或是宣道策略和方法的改變(13:2-3),還是在意外中把握機會(25:10-12),聖靈引導了一個向外推展的運動。
在這過程中,生命得著觸動和改變。撒馬利亞的巫師西門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8:9-25);敬畏上帝的百夫長哥尼流認識了他所畏懼的上帝(10:44-48);推雅推喇的女商人呂底亞在基督裡經歷新的豐盛(16:15);雅典哲學家發現生命的意義來自耶穌(17:34)。
9. 建立可持續的事工
《使徒行傳》所關切的核心是福音的推展運動,但這並不意味眾使徒不關心事工所需的架構和方法。「『 末世 』的到來 」不該成為管理草率或粗心牧養的藉口。
當教會的快速增長引發管理問題時,眾使徒透過授權分工,以確保每個人得著公平的對待(6:1-7)。當教會中關於外邦人的混亂和誤解威脅要阻礙福音的進程時,使徒和長老發函去澄清情況(15:22-31)。
眾使徒回訪他們建立的教會並選立長老(14:21-23、18:23)。在哥林多和以弗所等地,保羅停留相當長的時間(18:18、19:10),當他離開時,也向眾長老傳達清楚明確的指示(20:13-28)。
❙ 台灣視角回應 9 < 為校園同工禱告,能以上帝的公義與慈愛建立與回應 >
台灣校園福音團契是一個近 200 人的福音機構,當人數漸多、事工漸廣,我們發現真的需要好好更新與管理。在事工的推進遭遇瓶頸、面對經費不足帶來的壓力、組織架構的合理調整、制度能否回應實際景況並照顧同工需要……這每一項都讓我感覺極為不易且難以盡善盡美。懇請您為校園同工禱告,當我們回應這些挑戰時,能夠滿有智慧,也行在上帝的公義與慈愛中,從而建立可持續的事工。
10. 在逼迫和挫折中堅持
從第一天開始,使徒就面臨眾人的嘲笑(2:13)。對他們信息的反彈(4:18)很快演變成逼迫,包括監禁(5:18; 8:3)、身體刑罰(5:40)和死亡(7:57-58)。然而,上帝賜下堅持不懈的力量(7:55)。
使徒還面對其他挫折,像是保羅與他的宣教夥伴因著一名「 同工 」發生激烈爭執(15:36-41),他們經歷了暴風和船難(27:13-44),在雅典只看到「 一些 」人回應他的佈道(17:34)—— 這些事件肯定令人大大受挫。為福音的緣故遭受公開逼迫是可理解、可忍受的(5:41),但如果患難是因著人際關係、氣候、事工成就而來,那就難以理解。儘管如此,使徒保羅沒有放棄,並將這些患難視為各種機會,讓上帝的恩典得以彰顯(林後4)。
這十個來自《使徒行傳》的準則,呈現了在「 末世 」頭幾年間的一幅豐富畫面——忠心耿耿,結實累累的事工。我們見證這世界也因此得著改變 —— 當耶穌的見證人被聖靈充滿,時常禱告,堅持不懈,將福音帶到整個世界,與當代文化互動,並栽培新的門徒群體。
❙ 台灣視角回應 10 < 求主賜下堅持不懈的力量 >
在疫情期間,我們發展出各樣線上聚會的形式與教案,並嘗試舉辦線上營會。當團契人數變少,宣講式的聚會便轉化為更多「 精心的時刻 」;面對多元的社會與學生,發想出各樣有趣的聚會內容;在精神疾病盛行率逐年升高的世代,我們更加關注學生與同工的身心狀況。感謝上帝,讓這些不容易變成機會,使我們能與學生一起見證上帝的工作與恩典。然而,我們也必需承認自己的有限,會感到灰心喪志,然後理解服事學生無法單靠自己。求主賜下堅持不懈的力量,我們才能繼續在逼迫和挫折中攜手前進。
1 本文翻譯自國際學生福音團契 ( IFES ) 刊登於網站上的文章《 STUDENT MINISTRY IN THE LAST DAYS──10 Principles from the Book of Acts》。經 IFES 授權,我們獲得了翻譯、編輯及刊登的許可。(👉按此連結閱讀原文)
2.原文參考經文均出自《使徒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