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只確保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也為自己騰出時間做其他事,生活過得更充實。……他的多益測驗成績在幾個月內就提高了兩百分以上,讀書量也是之前的好幾倍。……或許因為壓力減輕,他也不是特別想戒菸,但吸菸量自然愈來愈少,最後一根也不抽了。……另外,他還利用早上三十分鐘思考工作的事,工作意願變得十分強烈。……他發現不知不覺中,自己與主管、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改善了。[2] 」
為什麼一個早起的改變可以帶出這一連串效應?作者認為,這是因為M先生找到一個「 有如開關的習慣 」。這個習慣源於他對自己「 真正想做的事情 」之明白。作者接著挑戰讀者依序回答以下問題:
「 你想要培養什麼習慣? 」
「 想養成 A 習慣,是為了什麼?」
「 如果 B 這個目的達成,你還想做什麼事?」
「 達成 C 之後,你還想做什麼?」
「 達成 D 之後,你還想做什麼?」
「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3]
透過一連串的自問自答,讀者能夠探索並認知「 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
你想要什麼?
這思考角度與《 欲望的門訓 》一書主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該書作者蘇明思( James K. A. Smith )在書本一開始劈頭問道:
「 你想要什麼? 」
接著,他闡述何以這是門徒訓練中的首要問題:
「 當兩位準門徒在施洗約翰真摯的感召下,決定要跟隨耶穌時,耶穌轉身直接問他們:『 你們要什麼? 』( 約翰福音一 38 )。……
耶穌並沒有在遇到馬太、約翰或你我的時候,問:『 你到底知道些什麼? 』或『 你到底相信什麼? 』他問的是:『 你要什麼? 』這是耶穌對我們最尖銳且刺耳的提問,因為我們這個人正是我們所渴望之物的集合體。我們的渴望、願望、欲望,正是我們身份的核心,也是觸發我們一切行動與行為的泉源 」[4]
可以更勇敢一些
校園同工的渴望是什麼?是什麼在觸發我們的行動和行為?在疫情影響的此時,當所有實體聚會都被迫取消的此刻,但願我們不是煩惱「 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實體聚會?」或是「 該怎樣做才能回到過去的模式?」,而是緊緊抓住這個時機,去重新確認願景,去碰觸學生工作者心中的渴望,去看到神對我們的呼召在這個新時代將會呈現的模樣。
曾任聯合衛理公會會督的韋利蒙( William Willimon )亦提醒我們:「 如果牧者知道他們屬誰,他們來自哪裡,以及他們為什麼在這裡,就會更知道他們於此時此地應該做些什麼。」 [5]
面對這麼多的美好事物( 每一個事工都充滿著美好的回憶啊 ),我們不能問「 要捨棄什麼?」因為實在是不捨。但我們必須不斷叩問:「 我們需要留下什麼?」如果停止叩問,或許才是在背棄我們的呼召,因為我們不再清楚自己為何在這個群體服事。
除非我們能確認是什麼值得留下的,否則不可能斷捨離。然而,這實在是一個艱難的浩大工程。
但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有學生、輔導、校園之友陪伴我們一起面對。想到這裡,似乎就可以更勇敢一些了。
註
[1] 三浦將,《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台北:今周刊,2017 年 1 月 1 版,10-11頁
[2] 三浦將,《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11-12 頁
[3] 三浦將,《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91-98 頁
[4] 蘇明思,《欲望的門訓》,台北:校園,2020年9月,4頁
[5] 韋利蒙,《牧養,就是回到原點》,香港:基道,2019年二版,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