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IFES
回應/蔡偉婷 ( 中區地區主任 )
「 這不是我當初加入要做的事 」凱莉心想。24 歲的她,在美國校園團契( InterVarsity USA )服事學生才兩年,就已感到失望、疲憊和幻滅。
作為學生領袖參與團契時,一切似乎相對直接了當。她熟悉活動順序:佈道會、週聚會、冬令營、暑期短宣,並且每年重覆運作。但自從加入同工團隊後,一切都不同了。混亂、令人沮喪而且沉重,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認識的學生正在身心困擾中掙扎。有些人陷入無邊的焦慮,有些出現飲食障礙症,有些人會自殘,有些則有自殺傾向。「 主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職員,不是醫生
凱莉並非心理健康專家。但她所愛的學生正在掙扎,所以她決定深入鑽研。相關研究、書籍和課程是有一些幫助,但它們並不能使凱莉成為一名訓練有素的心理諮商師或身心科醫生。她知道,許多這樣的學生需要專業協助。然而,凱莉發現,自己經常遇到在關鍵邊緣徘徊掙扎的學生:他們也許正處於身心問題的初期,還不確定是否需要或想要專業的幫助;也許正排在大學心理諮商師長達六個月的候診名單上。每種情況都不一樣,需要凱莉藉著禱告來分辨和觀察,特別是在他們互動的初期階段:
這名學生是因為遭遇的情境掙扎嗎?是否有隱藏的問題需要解決?是否也有臨床因素?情況嚴重嗎?或他們僅是一時心情不好?尋求專業幫助是否明智?
雖然凱莉知道診斷的責任在於醫生,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能使他們更快地獲得所需的幫助。
悲傷深淵
月復一月,凱莉遇到越來越多陷入困擾的學生。有一天,一個可怕的消息震驚了大家:他們的一名學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傷心欲絕。主啊,為什麼?然而即使在哀慟之處,上帝仍然工作。學生們變得更願敞開心交談:我也有過這樣的感受;我正處在同樣的境地;我想我需要幫助。
❙ 台灣視角回應 < 一線牧養的困境 >
過去在南部接觸的幾位教會牧者都說出類似的無力感,「 我發現學生的狀況不好,我陪著他禱告讀經,起先有好轉,但之後又效果不彰…… 」「 我可以察覺學生對陪伴與談話的需求量越來越多,但自己光每個禮拜的講道、教會營會、例會都已忙不過來,實在很難再分出更多時間與心力耐心聆聽與陪伴。」「 得知自己花時間陪伴的年輕人選擇結束生命,我總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假如我可以再早些察覺不對勁、多幫他幾把,會不會結果就不同? 」
Z 世代
校園中高比例的身心困擾問題讓凱莉思考:只是因為今天我們注意到心理健康的問題,還是病例真的在增加?如果真是如此,原因何在?通稱 Z 世代的這一代似乎更容易為著身心困擾掙扎,是什麼導致的?她反思道:
「 人與人之間的聯結非常欠缺,我認為社交媒體與此有很大關係,因為它形塑了一種虛假的身份認同,導致分離和孤立感。而且在今天,至少在許多西方國家,一切都是為迎合你的需求而設計的。你可以擁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平台,自己的音樂播放清單,自己專屬的特調飲料。這創造了一個以你為中心的泡沫,一個圍繞你的需求轉動的生活。
當然,這很令人沮喪!它不真實,也不能帶來滿足。所以人們試圖通過更多地用社交媒體,或看線上影音平台,或任何其它事物來麻痺自己,以減輕因孤獨和隔離帶來的痛苦。
還有身份認同的問題。沒有人再問『 上帝是誰? 』了,每個人都在問『 我是誰?』自我實踐類書籍告訴你不用擔心,只要做自己就好。但當你不知道自己是誰時,又怎麼做自己呢?而當你不認識基督時,你又怎能知道自己是誰呢? 」
❙ 台灣視角回應 < 新世代的信仰衝擊 >
堪稱數位原住民的 Z 世代,雖擁有龐大的資訊與各樣的知識,卻常在當中感覺不安,甚至找不到自我價值與生命的意義。這樣的迷失感不只在非信徒之中,也衝擊著這一代的基督徒,當自己發覺:「 不再能時時維持喜樂的心,不再能輕易辦到原諒傷害自己的他人,又或者犯了錯的自己如何重新回到救恩中?」這些處境不只衝擊 Z 世代信徒,也挑戰著現代的牧者。
為那 44 人禱告
提高警覺以及爭取和學生交談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凱莉渴望看到突破。她寫下了她認識的患有憂鬱症的人的名字,有 44 個。四十四個!難以承受的悲傷中,凱莉將這些名字以十字架的形狀貼在牆上。
「 耶穌,我把這些人放在祢的十字架上。通過祢的寶血,我為他們的痊癒和救贖禱告。請重燃他們的希望。 」
不久之後,凱莉開始接到電話。她為之禱告的人會打電話告訴她上帝如何在他們的生活中工作。「 我在車裡,突然感到如釋重負,充滿希望 」,他們這樣說,卻不知道她一直在為他們禱告。對其他人來說,痊癒是藉由得到他們需要的專業協助而來的。有些人藉著藥物治療而痊癒;或是接受了心理療程並學會了管理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這通常不是迅速的治療過程,但在一年半的時間裡,許多人經歷了突破和痊癒。
今天,凱莉的牆上只剩下九個名字。
❙ 台灣視角回應 < 人的困境是基督的盼望 >
加爾文( John Calvin )說:「 真正認識上帝,就是真正認識人;真正認識人,就是真正認識上帝。」這句話顯示出認識上帝與認識人同等重要,我們需要刻意操練認識「 人的本質、存在及追尋 」等面向,才能進而理解上帝創造之奇妙與豐富。當我們可以開始認識、理解自己與他者所見之「 困境 」,願意承認痛苦就在這世代,但在基督裡我們不孤單,我們可以重新擁有盼望的可能,一同探尋基督的憐憫與亮光。願這樣的「 認識 」,不只成為 Z 世代的救恩曙光,也使牧者輔導們在一次次的陪伴中多次見證上帝的工作。
整體方法
通常,一個有心理健康困擾的學生,他要康復雖不僅僅倚靠禱告,但絕不會少了禱告。凱莉的故事顯示了上帝如何使用專業醫療幫助,以及同工積極的付出和持續的禱告,來幫助和治癒許多學生。當要實際救護一個特別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世代時,我們必須準備好採取這種整全的方法,陪伴學生走過黑暗。
本文翻譯自國際學生福音團契 ( IFES ) 刊登於網站上的文章《 WALKING WITH STUDENTS THROUGH DEPRESSION Mental health and the Gen Z students of the USA 》。(👉按此連結閱讀原文)經 IFES 授權,我們獲得了翻譯、編輯及刊登的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