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各地關心學生事工之基督徒,以同心的團隊委身學生福音事工,與眾教會及機構互為夥伴;向學生傳揚耶穌基督福音、培育神國人才、推動學生宣道。
神於十九世紀興起了學生佈道、普世宣道運動,至今仍持續興旺於世界各地。校園團契的學生福音運動是此波浪潮的延續與復興。
校園團契訓練的門徒,是指在所處環境(包含各行各業)中,都能為主作見證、關心世人靈魂與今世之生活,傳揚耶穌基督福音的人。
堂會與福音機構都是神所興起,也都是神國的一部份,因此,在各項事工上,校園團契積極尋求與眾教會合作、彼此建造。
校園團契回應神對普世宣道的計畫,是在學生群體中間,教導神對普世宣道的心意,傳遞普世人類的現況與需要,推動參與、關懷的行動。(備註:普世宣道是以人、族群為焦點,而非以地域區別)
校園團契強調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福音:關乎個人的永遠得救與現今的生活,強調神的兒女要關心未信主者的得救,也應善盡社會責任。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跟「學生」有關!無論是向「學生」傳揚福音,培育「學生」成為未來教會與社會的人才,推動「學生」點燃普世宣道運動之火,在在顯示出我們的負擔與重視。身為學生的你,在加入神國行列的同時,也不僅會是我們期待接觸、陪伴的對象,更將成為我們的天路夥伴!
我們是一群蒙召全職服事學生的人!我們不能忽略上帝熾熱的愛、對青年學子靈魂的負擔,各人以所得的恩賜作傳道或行政,或致力推廣有信仰內涵的文字、影音,建造神的國度!
我們有幸與一群跨越時代、宗派、個人信念的基督徒一起服事,也就是所謂的「校園之友」。他們多半參與過學校團契或校園事工,可能擔任過學生同工、義工、輔導等不同的角色,甚至現在或未來,還持續不斷地投注心力。校園之友付出時間、奉獻熱忱,或以金錢、代禱等方式挹注資源。如同你我一樣,抓住了服事年輕人的使命,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環。
2022年終聚餐合影
校園福音團契總部位於台灣大學正對面的校園大樓,主要負責整體學生工作策略之規劃,整合行政財務事務,推動奉獻及支援資源,並關心畢業生及校園之友。
2020年校園大樓落成,期待成為連結與前瞻的平台,與眾教會、福音機構、差傳機構,以及多元恩賜的校園之友、畢業生,一起研發具有前瞻性、與時並進的福音策略與行動,並成為以學生福音事工為主體的中心。
前排:陳秀瑜、黃興霖、楊靜心、陳慧蘭
後排:林柏安、李佩縈、雷靜如(主任)、黃政雄
人資與培育部包括了「培訓發展中心」、「人事管理處」和「校園之友中心」。對象包括:內部傳道行政同工,也包含關心學生事工的校園之友。
關注校園內部組織改造、文化與制度研議、關懷同工並規劃有助於同工身心靈健康的事工、關注促進部門團隊凝聚。期許有更健康的身體與生命,得以更長遠地服事學生。
一、培訓發展中心
規劃並培訓學生工作傳道人的兩年訓練、新進行政同工訓練、主管訓練和在職訓練,以期培育合神心意(心中純正)和專業(手中巧妙)的專業學生工作者。
二、人事管理處:負責招募與規劃執行內部同工人事和福利等相關工作。
三、校園之友中心(以下簡稱校友中心)
看重學生畢業後的發展,無論是生命成長、教會適應、或以專業活出呼召;也鼓勵畢業生離開校園後繼續關心、回饋學生工作。舉辦寒暑假同行營和靈修班,也帶領畢業生思想如何結合專業與信仰。並於學期間舉辦不同議題講座,共思專業、議題與信仰的結合。
張予晅、胡效國、左心泰(主任)、陳怡安、周韻成、李懷恩
團契部是校園福音團契的學生事工主力團隊,涵蓋北區四個事工組及四個地區事工。因此,團契本部需要立足在一定的置高點,俯視整體學生工作的狀態,同時也注意台灣的教育生態,以致能夠適時調整事工方向。團契本部亦為團契部的樞紐單位,分別扮演三種不同的角色:
(一)凝聚:幫助第一線工作的同工們能夠同心合一地服事;
規劃並培訓學生工作傳道人的兩年訓練、新進行政同工訓練、主管訓練和在職訓練,以期培育合神心意(心中純正)和專業(手中巧妙)的專業學生工作者。
(二)幕僚:收集情報並提供資源給第一線同工;
(三)協調:整合團契部同工的不同想法,同時跟其它部門單位的同工進行溝通協調。
自2021年起,團契本部成員包括:團契部主任、全國大學負責、全國中學負責、以及宣道中心主任。
馮越、裴恩、張家瑋(主任)、陳文弘、陳怡安
大專院校35所(團契31所)
校園團契的大學工作歷史悠久,許多學校團契,甚至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我們期待以學校團契為基礎,帶領人認識並深化基督信仰,培育跟隨耶穌的門徒,成為耶穌福音的見證者。也在跨校連結中,彼此團契與激勵。
團契工作
帶領團契是我們的重要服事。我們結合不同的教會或畢業生資源,成為關心團契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也巡迴不同團契擔任講員,並研發合適的福音與造就工作法,同時專注在大學生所關心的信仰議題上,與大家一同反思討論。
跨校連結工作
有時在自己團契覺得孤單,但跨校合作團結力量超級大!透過結合不同的學校,互相激盪,彼此扶持,希望大家在大學時藉著信仰思考與實踐,有同伴同行。
銜接工作
每年我們都會迎接新生進入大學,也會歡送一批學生離開。在迎接與送離之間,很需要鋪陳與藝術。
滕有揚(主任)、蔡文貞、高翊瑄
技專院校31所(團契14所)
北區技職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區域,包括了北北基及桃園、宜蘭、花蓮所有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由於幅員廣闊,同工有限,所以非常依賴畢業生、老師與牧長在學校團契的投入,也更需要持續有新的輔導投入。特別是許多技職處在相對偏僻的地區,能找到長期穩定的輔導更不容易,需要代禱與上帝更大的恩典。
技職生特質相對來說更強調「作中學」,所以技職的目標不單是期盼藉著「聖經說故事」計畫幫助學生穩定靈修,更期盼學生的生命可以被上帝持續改變,也進而去關心身邊的非基督徒,將福音帶到他們的同學和朋友身上。
林月娥、黃牧綸、耿正、楊健宏、葉恒劭(主任)、張予晅、林心平、陳麗瑜
高中職203所(團契39所)
我們的口號是:「琢玉十七,傳愛四方」。期待上帝透過我們成為琢磨、塑造高中職學生生命的器皿,使主愛撼動及建造這些青春的生命。以牧養北北基團契為主的北部地區(服事範圍也涵蓋宜蘭、花蓮),北區的學生處於資訊快速、文化多元、資源豐富的環境,生活忙碌、活動選擇多是他們的特色,我們懇求上帝幫助這群學生可以在複雜的環境中單純地來到主的面前,我們也需要更多穩定的輔導一同與我們同工,幫助這群學生走過這段高中職的歲月。
後排:李培恩、阮昱祥、彭敬
前排:劉涓涓(主任)、陳錦亞、林宜影、彭美雲、葉文瑛、楊雯卿、邱小庭
「向國中生未得之地搶進,帶領他們加入基督的身體,成為基督的門徒」是飛颺的使命宣言。透過與學校老師合作服務性社團,鼓勵老師邀請學生參加服務隊,讓國中生由服務人群進而接觸信仰群體與福音。飛颺也藉由舉辦寒假門徒營,引導帶領國中生到上帝面前,確認與神的關係,進而委身成為基督的門徒。
在人才訓練方面,飛颺開設戲劇人才培訓班、體驗引導人才培訓班等課程,使更多對青少年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能接受裝備,迎向這世代青少年求新求變求溫暖的需要,用「做中學」、「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自然地加入國中生的生活當中。
國中福音土壤需要許多人的協助,邀請您一同加入。
「哪裡有學生工作,哪裡就有文字工作」,文字事工發展,最初是配合學生工作,因實際需要,逐漸擴充為服務全球華人教會領袖和基督徒。
1965 年校園書房出版社成立,為了推廣基督教書籍,在信仰殿堂與社會俗世之間,搭起了一座福音的橋樑,1975年便開辦了校園書房。出版社成立至今已出版約1700本書,近年來每年出版量達30多本。主要包括四大類:包括研經與神學類、生活與靈修類、青少年與全人關懷類、宣道與福音類。為了以聖經牧養裝備學生,促進認識聖經中的神學,所以因此出版「研經與神學」的書籍。為了更好妥善的書籍推廣書籍,陸續組建了企劃、營業及門市、網路書房的團隊,目前已設立四個分店(三個實體書店--台北、新竹、板橋,及一個網路書房)。
雖然出版業不斷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但是看見教會面對的挑戰,校園學生及教會青少年的需要,2022年3月團隊在神面前尋求,確定了新的使命宣言:
整合知識專業團隊(Team)
運用文字思想行動(Word)
擁抱世界人群心靈(People)
宣揚上帝國度美麗(God)
讓華人教會與世界接軌,形塑知性、靈性、感性的國度文化。
期盼校園書房可以繼續成為一個致力於文字與生命交會的地方,結合專業文字工作團隊和運用現代傳播媒體,來接觸社會群體心靈,完成傳揚福音和信仰真理的使命。
田心柔、胡敏慧、田豐肇(主任)、田心妍
大專院校9所(團契6所)、高中職28所(團契10所)
介於傳統與新進兩種文化之間,除了新竹市與近郊的竹北、竹東,大部分的鄉鎮多半仍在傳統務農或工業區。由於外來人口日漸增加,因此也逐漸形成一個多語系的城市。而這些湧進竹區工作的人群中,有一群基督徒,間接帶動了地區的福音工作發展。
本地的學生工作,因受到大眾交通工具不便利、升學競爭強烈,補習業十分興旺之影響。下了課,學生要趕搭校車回家或補習,直接影響中學團契的聚會,但仍有一些慕道友,需要人投入關心、餵養。
劉鳳儀、邱柏榮、蔡偉婷、黃俊平、鍾宜芳、周軒宇、唐玉芳(總部財務)、陳祖欣
大專院校27所(團契13所)、高中職112所(團契12所)
中部地區包含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四個縣市。這裡的高中職團契,成員大 多來自在教會長大的小孩。他們因著教會介紹或參加營會,而接觸到校園福音 團契的事工。各校團契的生態有微妙不同,有的基督徒多,討論就偏向信仰造 就、門徒生活 ; 有的基督徒少,聚會內容就會是生命見證、基要真理。不過, 共通點是這群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因著高中職聯合服務隊、營會和團契各樣 聚會,得以彼此認識、互相連結。
中區的大學團契,也是校園同工一直努力耕耘的所在,因為幅員廣大,還有同工人力因素,我們逐漸減少帶領的大學團契的數量,以保持同工在急遽變化的世代當中,仍有心力放在裝備學習面對學生事工的更新,讓學生工作的服事能夠回應現代學生的需要!至於沒有同工主帶領的團契,透過聯合性的同工訓練會、愛鄰匹克運動會、福音營保持聯繫與關心,期能提供給各校團契同工關於聖經的訓練、靈命成長機會,專注在大學生門徒的造就與培育,使學生可以應對他們所處時代的福音需要!
根據108年度教育部統計,中部地區(中、彰、投、雲)的大學生總人數約有26萬人,為全台各區之首!如此多的學生,依然需要許多人一同加入學生工作的行列。請繼續為我們禱告!!
蘇志學、陳家瑜、葉克銘(主任)卓意秦、張麗安、賴郁潔、楊榮恩
大專院校22所(團契13所)、高中職94所(團契13所)
嘉南地區轄嘉義縣市及台南市,原來是不同工作區,2018年因應組織調整,將其合併為「嘉南地區」。
兩區有不同的文化、宣教背景。嘉義向來是台灣基督徒人口比例偏低的縣市,是沿海媽祖信仰的重鎮。境內有基督教協同中學、天主教輔仁、宏仁女中,較多基督徒集中在這些私立中學,一般高中、高職則偏少。
台南則為台灣最早傳入福音的地區,至今超過150年。境內有早期宣教士所設立的新樓醫院、台灣教會公報社,及各式教育工作,居民普遍對教會觀感佳。惟昔日是商船匯聚之地,各式官廟(如孔廟、延平郡王祠、五妃廟等)、祠堂等祭典節慶活動亦繁。
嘉南地區目前辦公室聚點位於台南市東區(原台南辦公室),二至四樓共有三十間雅房提供學生住宿。未來將繼續致力於連結學校老師、教會牧者及關心學生事工的校園之友們一同耕耘這廣大的禾場。
周佳儀、鐘煥傑、方柔懿、林育如、陳文芳(主任)、林詩哲、林倚萱、林郁珊、江玫恩
大專院校18所(團契11所)、高中職48所(團契17所)
高雄地區的學生有著都市孩子的獨立思考,也有鄉里孩子的純樸熱情。團契所接觸的高中職生,畢業後大部分都到外地念大學,不易留在本地幫助學弟妹;相對來說,高職生留在本地念科大的比例則較高。整體而言,能投入中學生事工的義工與資源仍偏少,同工們經常為此勞心勞力,希望連結更多教會、校園之友一起投入中學事工。
高雄地區的大專院校多數都有兩個校區,不同校區距離很遠,同工要讓不同校區的學生一起聚會實屬不易,若要同時牧養兩個校區的團契則易疲於奔波,加上境內區域為狹長型,同工常需要花許多時間在交通上。
高雄地區的畢業生資源,長期以來都是學生福音工作的後盾。最早在 1958 年冬,于姚慈寧女士發起了「 職業青年團契 」,後成為高雄畢契的前身。爾後二十多年,畢契一直十分興旺,並成為學生工作極大的助益。1985 至 1990 年間,教會社青團契與小組紛紛興起,畢業生在教會承擔的事奉和責任日益增高,直至 1999 年決定暫停每週的聚會,陸續發展成每年兩次的校園之友會。日後陸續於 2008 和 2015 年,由年輕畢業生組成小畢契和一五小畢契,繼續效法前輩的步伐,在人力、靈力和財力上,同心支持學生福音工作。
鐘煥傑、秦瑋鴻、楊育麗、陳文芳
大專院校5所(團契3所)、高中職20所(團契5所)
屏東是一個幅員廣闊的地區,總人口約83萬,包含1個縣轄市、3個鎮及29個鄉。平原和沿海地帶為閩南族群,山地則多為排灣族和魯凱族居住地,亦有數個鄉鎮是客家庄,加上爾後來台的外省族群,文化相當多元。本地民風純樸、物產豐富,農業、漁業、養殖業和觀光業發達。居民大多是傳統民間信仰, 然而在山地的原住民部落,因著早期宣教士的努力,有極高的信主比例。
屏東地區的學生工作就是由宣教士開始的,加上教會和基督徒老師一同耕耘,後成立屏東畢契,他們不僅定期聚會,亦為學生籌備營會。1965年校園首次派任同工(陳鐳)進駐。1988年地區財務獨立,但工作、人事上仍隸屬高屏地區,直到1990年購屋後,才將辦公室遷於現址,並於1996年地區事工獨立運作。
1998年地區顧問團成立至今,常成為地區事工人力、物力和禱告的支持者。校園團契與幾所教會密切配合,多個學校福音據點均有社團運作,然而團契並非每所學校都有,基督徒的參與也不甚穩定,有時中學社團的主要幹部會由非基督徒擔任。大專生則大多來自外地,畢業後鮮少留在屏東工作,甚至連本地生傾向去到大都市謀生,在人力上較難提供穩定的支持。目前由高雄地區兼管。
在各級學校建立團契/社團,舉辦各類型福音聚會、服務學習,使用文字、影音、網路與新媒體等,在學生中間傳揚福音。
舉辦各類型門徒訓練課程,定期徵召義工予以實際操練,並教導整全福音觀,培育學生福音運動人才及未來教會、社會各行各業的神國精兵。
定期舉辦青年宣道大會、海外短宣,與各差傳機構合作,介紹文字、課程,於各級學校團契推動宣教教育,鼓勵學生實際參與普世宣道。
向國中生未得之地搶進,帶領他們加入基督的身體,成為基督的門徒。舉辦各式國中生營會、建造福音教師、與福音教師同工、青少年事工人才訓練、教案教材研發出版、發行《飛颺少年》雙月刊。
結合各樣資源,開發多元福音觸角和信仰造就培育系統,帶領學生清楚十架救恩、活出基督。帶領/支持各校團契/社團、福音性之服務隊、營特會、造就性之門徒營、靈修及陪讀教材研發。
結合技職教師、畢業生與校方的資源,耕耘技職體系廣大的學生。成立技職教育全人關懷團契、各校內團契/社團、與福音老師合作舉辦各種專業及升學講座、福音性之營特會及讀經教材研發。
結合大學福音教師、學生領袖、畢業生、義工,在各校成立福音據點,推動學生福音運動,培育具有宣道觀的時代門徒,並為明日教會與社會培育神國人才。團契事工、福音事工、大專靈修班、大專門徒營、聖經教育與信仰造就、學生領袖培育訓練、全職人才培育、文史哲人才培育、推動國內外宣道行動、大學教職員事工研討會、關懷年輕畢業生。
回首校園福音團契過往足跡,神的心意在其中展現
第一個10年,興起了台灣學生福音運動。
第二個10年,建立大專靈修班的研經傳統,營會與文字事工蓬勃發展。
第三個10年,持續三年一度的台灣青年宣道大會。
第四個10年,成立四個事工組,發展專業事奉與海外事工。
第五個10年,開展服務性福音隊、文字與網路事奉的新世代。
第六個10年,承接多元社會的福音挑戰、培育基督門徒。
一甲子歲月,累積著神的恩典,見證了祂的榮耀。
物換星移,陳舊陋室即將轉化為嶄新的學生福音大樓之際,
校園福音團契熱情地迎向神賜下的異象與使命,讓青春年華,世世更新,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