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青少年閱讀
雷靜如/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這是一個「微閱讀」的時代!
2018年聯合報做了「民眾閱讀行為調查」,2017年整年都沒看過紙本書的受訪者中,高達32.3%的人最近一次看紙本書是一到三年前,而有19%表示超過十年沒讀書;平均而言,上一次看紙本書已是七年多前。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滑世代」,五人中就有兩人整年沒看過書。而不看書的原因,多是沒時間和不喜歡閱讀。
這個現象從2017年經過兩三年後到現在,變得如何了呢?我們都可想而知,「手機網路」的時代中,如果大人幾乎都不再看書了,更何況是成長在網路世代的青少年!大家停留在手機電腦前的時間幾乎佔據了上班和下班時間,閱讀時間可說是微乎其微!
其實,這些年的「國小」教育非常看重「大量閱讀」,不斷推動各式各樣的閱讀;然而,當我們說手機網路佔據了青少年的世界(視界)時,到底是什麼原因變成這樣呢?
記得,筆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從出生開始,就讓他們每次在家或外出,所有玩具中一定至少有一本書,因此孩子們從很早就會識字閱讀。而在國小時期,也大量閱讀,不僅靈修、各式各樣聖經故事(從繪本圖本、聖經漫畫到數百頁聖經小說)、偉人傳記……,那時的孩子很喜歡看書,也很會講故事。
然而,當他們到國中後,太多的課本、參考書……,他們所看到的字都是脫離生活又無趣無味的知識,上課塞、下課也塞……,使得原本喜歡又大量閱讀的習慣漸漸地消耗殆盡。
每當他們做完功課讀完書想休息時,我問道:「那你要不要看看課外書呢?」,他們馬上「睜大眼睛」加上「驚嚇或嫌惡的表情」,搖頭說:「不要!」
時至今日,他們上大學四年,無論如何鼓勵似乎都還沒補回國高中那六年的殆盡。
學校無趣的知識、塞爆填鴨的文字,再加上大環境手機網路的吞噬,這似乎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景象,過去「文字」的雋永、讓人思想深邃和生命的深化已不再。到底,我們該怎麼力往狂瀾讓這一代的青少年開始看書、喜歡看書或愛上看書?或者說,當無法力往狂瀾時,可以如何趁勢引導呢?
說實話,要在不閱讀的時代推動閱讀,實在有一種「蠻絕望」的無力感,就如同要在大家都不太靈修的狀況下,還想要推動靈修一樣的無力。難道,這樣就不推動嗎?
常常在想,其實青少年的環境與培育,是我們這些身為家長、輔導和教育所佈置的,我們怎麼預備環境土壤,他們就怎麼生長。在一個普遍胃口不好的時候,如何營造讓人愉悅的情境,讓人想要吃東西的慾望,預備開胃菜引發胃口……,這一期就要與大家一起開始思考,求主幫助我們。
如何使青少年愛上屬靈閱讀?
文/吳鯤生傳道
趁著超級市場推促銷案,買了超量的「消化餅」,那款巧克力消化餅,本來比原味的受歡迎;可是現在這一批感覺沒有之前的好吃。
是餅乾本身出了狀況嗎?
不,是「心境」有變化:過多的存量,產生「擔心過期」的壓力,竟然使餅乾變成沒那麼好吃。
「不得不吃」會使食物失味;「不得不讀」也可能使閱讀變成痛苦的義務。
如果你想讓青少年厭棄閱讀,不妨試試「把閱讀變成規定」。
何謂屬靈閱讀
知道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如此定義屬靈閱讀,是這幾年的事;他說:「屬靈閱讀並不是狹義地指閱讀宗教性書籍,而是以屬靈的眼光來閱讀每一本書;換句話說,要聆聽聖靈的聲音,敏銳於神親密的帶領。」
很慶幸自己過往在閱讀上沒有錯誤的以「聖‧俗二分」來排斥一般書籍。
當然這不表示我的閱讀生活就必然健康、健全。
另一位長者斯托得(John R. W. Stott)的觀點也值得參考;這位牧師倡導雙重聆聽:「首先要聆聽上帝的話,其次得聆聽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發出的吶喊和痛苦。」
聆聽?華倫(Max Warren)補充:「……閱讀對我來說,永遠是一種聆聽。」
如何避免「強迫閱讀」?
不要怕孩子輸;美國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說:「恐懼會讓你變成囚徒,希望會讓你自由。」
作家長的一旦害怕孩子將來會不如人,會缺少競爭力,就容易不自覺的把「閱讀」當作工具,而這正好是使孩子討厭閱讀的最佳途徑。
某些人(也可能是很多人)天性裡不喜歡受人指導,這天性好壞參半,不過我們還是得正視,然後找出應對處方。
青少年如果正在「你要我左轉,我偏要往右」的節骨眼上,那你就要避免與他對撞。
你想開發孩子的閱讀潛能、閱讀胃口嗎?
這是好事,難得的好事。
只是,好事也可能搞砸,如果你想從頭到尾「主導」的話。在網路世界鋪天蓋地席捲大人、孩子的時代裡,我們一定要把「紙本」閱讀的主導權奉還給孩子。
什麼意思?以前的年代,大人買什麼書回來,小孩只好讀這些書。現在要改變了,即使不敢一下把選書權百分之百下放,至少也要「一起」選,大人、小孩各有百分之五十的權限。
在閱讀上,早點讓孩子主導,說不定是使孩子成為「主動寶寶」的妙方。
是的,不要把流程都排好,然後吩咐他「進場」;最好一開始讓他參與,讓他被信任、讓他學習負起選書的責任。
家長的角色
你要扮演「提款卡」;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要花錢,但是,別把休閒預算全花在吃喝旅遊上。
意思是:家裡要有書──紙本書。
河馬教授張文亮認為:「判斷力和專注度,是閱讀帶來的兩大益處。」教授說,華人社會重視群體,教育使我們相信「服從」是好的,如此,主流思想容易被少數人把持。這時,讀書就能幫助我們保有個人判斷力。
河馬教授說:「書本與讀者的關係是一對一的,讀了以後,你就會自己思考。」
超越提款卡
家裡有了紙本書,等於初步準備好了「培養閱讀的環境」,這樣夠不夠呢?
可能夠,也可能不夠。
教國中的老師阿倫,熱血非常,「拼命鼓勵家長帶孩子到誠品書局走一遭」,結果發現家長被動又被動。
阿倫說:「……只有家長陪孩子閱讀,孩子才會閱讀……,但陪孩子讀書不是坐在身旁指指點點教他做功課,是家長要讀自己的東西,因為重要的是:家長主動學習的態度可以影響孩子……。」
不同模子,因材施教
教聖經的張修齊說,某年他去英國,斯托得牧師送他一本小冊;「讀經計劃表」,按表操課的話(每天讀四章經文),一年可以讀完舊約一遍、新約兩遍。
張修齊回香港後,認真照表讀經,結果沒多久就放棄了。後來他確認「自己是不愛系統、不愛約束的人,因此,開始積極地探索不系統型信徒讀經的可行方法」。
家長與孩子住在同一個屋簷,按理最能察覺孩子的性向、興趣,只是有概念、也樂意體察孩子性向的家長極少極少,大部分仍然以「智育」為第一考量。
1983年,哈佛教授嘉德納(Howard Gardner)出版《智力架構》,提出智慧不單指「語文智慧」,還有另外七種,包括視覺空間智慧、肢體動覺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音樂智慧、邏輯數學智慧、自然觀察智慧。
這八種智慧也不是截然劃分,每個人只能擁有其一,它的要點有四方面:
● 每個人可能都具備這八項智慧,不過有人某一項特別發達,其他平平,或某一項特別弱。
● 大多數人的智慧能充分開發。
● 智慧通常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用。
● 每一項智慧表現的方法不只一種型式。
引發期待的「柔性」溝通
湯普森高中時是運動明星,全美游泳冠軍,曾經是麻煩學生,不良記錄很多。
後來他大幅度轉變;22歲那年到美國紐澤西州一所高中教英文和閱讀。其中有一班是加強輔導班,湯普森猜想學生比較喜歡真實人生,所以選了一本關於男人和戰爭的書。
結果狀況出現,一個長得很高的黑人孩子站起來,把老師送的書撕成兩半,說:「我才不看這種垃圾。」然後把書丟在地板上。
其他的學生,無一例外,全部學著做。
菜鳥老師怎麼辦?
他問匹特:「你有什麼本事,小伙子?」
匹特自稱他是「本城汽車技工第一把交椅」;隨後湯普森挑戰他,第二天由他當老師,帶個化油器到教室,教大家弄懂化油器。
課上得很好;老師約他下個月教大家認識賽車的化油器。
另一個學生說他懂得怎麼看撞球,老師給他一次示範機會。
一個山上的小孩,介紹如何設陷阱捕捉野獸。
※ ※ ※ ※ ※ ※ ※ ※ ※
湯普森上任第一個月,教得很少,反而花許多時間傾聽孩子說他們的本事。
後來,每一個學生都上台講了兩次;同時間,老師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參考書目。他們開始忙著閱讀和寫作,而這兩件事,湯普森提都沒有提過。
結語
回到「多元智慧」這個概念,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阿姆斯壯博士,根據嘉德納的理論,寫了一本《經營多元智慧》,敘述他如何將嘉德納的研究運用到實際教學上。
阿姆斯壯在書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一個孩子如果某個學科表現不行,我們應該從他拿手的項目切入,去補救他不擅長的項目,而不是針對他落後的項目,拼命要他練習。」
因為,「用他比較弱的智慧,去改進他落後的技能,一定事倍功半,只會增加無助感,最後可能使他的學習動機消失」。
湯普森在《柔軟對話》一書中說:「一個人的心靈能不能開拓,端賴學生是否受到激勵。激勵的方法很多,不過基本原則只有一個:引起期待。」
「我在不知不覺中,引發了這個加強班學生的期待;他們原本認為自己沒什麼用,突然間有人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把本事秀出來,於是自信心初步建立,引起了學習的動機。」
湯普森的結論是:「教育的真諦,在於主動學習。」
培養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看來也要走這一條路。
編按│作者曾任《校園》雜誌主編,著有《生命是一份厚禮》,該書文字不多,附有較多彩色照片,是不同年齡層讀者的閱讀開胃菜,有機會時可考慮優先點選,或許可助青少年打開閱讀胃口。
青少年閱讀推薦書單
文/校園書房出版社提供
【可點選以下每本書名看內容簡介】
陪你打怪
Dora/鄉下牧會傳道人
筆者很喜歡陸可鐸(Max Lucado)所寫的繪本《一路陪著你》,故事描述藍波、飛俠、科南三人,是王國裡最勇敢、最優秀的武士,王子告訴他們:「只有通過國王提出的考驗,才有資格迎娶公主為妻。」於是他們進入黑暗森林展開危險的旅程,每位武士都只能帶一位同伴,一路上,只有國王在遠方吹奏的笛聲,能指引他們前行的方向,而他們很可能在充滿危險的黑暗森林中喪失生命。如果你看過這繪本,應該也會對結局印象深刻,最後的結局是科南平安歸來,可以迎娶公主,在慶祝的晚宴中,眾人很好奇他可以打敗鬼魅,衝破迷霧,平安回來的秘訣是什麼?科南提到在黑暗森林裡的險峻,敵人不但為數眾多,還會模仿國王的笛聲,混淆他們的判斷,使他們迷失在黑暗森林中。而他能平安回來關鍵在於他所選擇的同伴,他所邀請的同伴就是「王子」,因為王子擁有跟國王一樣的笛子,也會吹奏跟國王完全一樣的曲調,他可以透過王子的幫助,判斷哪個方向才是真正安全的出口。繪本的最後引用主耶穌的自我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想到這個世代的青少年,他們所要面對的世界,不也是充滿黑暗誘惑、令人徬徨又危險的嗎?身為輔導的我們都知道,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主耶穌的同在,幫助他們有分辨的智慧,期盼他們懂得倚靠主耶穌,可以勇敢地擊退惡者各樣的誘惑和攔阻。而陪伴青少年讀神的話語並且明白真理就成了我們很重要的使命,也是很大的挑戰!這陪伴的過程可說是一段漫長的「打怪」過程。
說到陪伴青少年讀經或是讀屬靈書籍,真的像是一場又一場的打怪旅程,而讓人很頭痛的怪獸之一就是網路與3C產品,這隻大怪獸佔據了青少年許多時間精力,大怪獸餵食青少年們許多垃圾食物,即使如此,青少年們依然趨之若鶩,甚至上癮離不開了!我們手中的食物雖然非常營養,是他們靈魂所需要的成長養分,但是青少年們就是沒有屬靈胃口,連我們已經拿到面前只要張口吃下都覺得厭煩!唉!當我一心期盼青少年多讀神的話,好叫他們在這個邪惡的世代增加打怪的功力時,我自己也常常發出吶喊:「我自己就在打怪啊~」其他的怪獸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個人主義」、「追求感官刺激與物質享受」、「多元化與相對化的思想衝擊」……等等,如何可以突破重圍,將學生的心引導到神的話語裡呢?
坊間已有許多作者致力寫作適合青少年的聚會材料與教案,真的是輔導們的好幫手,不過,經過多年的服事之後,尤其是來到鄉村,越發看見一對一陪讀或是小組讀書會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本來就不喜歡讀書或是習慣圖像思考的學生們,更需要有人陪伴他們一口一口「吃下」神的話,祈禱並且等待聖靈在他們的生命中動工。我們不只是跟學生說「運動很重要,運動有助於產生愉悅的腦內啡」,更是要成為「陪跑者」,甚至揪團一起跑,彼此打氣與監督,帶領他們經歷跑步之後汗水淋漓、全身暢快的感覺,如此一來,學生愛上跑步的機率會增加許多。只是,鄉村的人力本來就吃緊,如何在既有的例行服事之外,還可以有更多「從點到線」持續的個人工作?時間和心力都有很大的挑戰!即使有學生願意一起讀聖經,輔導也已經備好教材,約好每週進度,都還是需要有很強的心臟面對學生會出現「放鴿子」或是「沒空讀」(但有時間追劇和打遊戲)的狀況,這時候就會很深的體會為什麼主耶穌是先問彼得「你愛我嗎?」,然後才說「你餵養我的羊」,因為真的只有愛可以成為持續的動力,也只有神永不止息的愛可以安慰並激勵我們尋求突破。
想起那時候陪伴小穎(化名)讀經就是如此,我們選用的靈修教材先是《麻吉耶穌》(校園出版),後來是《信望愛少男少女》(校園出版),每次的陪讀,大約只有一半的時間是讀經和討論經文重點,其他前後的時間就是關心她的近況與她一起禱告,她總是常常嫉妒同儕優異的表現,老覺得自己跟不上人家,然後心情就會很沮喪,人際關係也受到排擠。老實說,身為輔導的我能做的真的很有限,也只能安慰她,用神的話鼓勵她,與她一起禱告,有時候連自己也會沮喪,心想「你怎麼老是說不聽呢?幹嘛老是要跟別人比較呢?怎麼還不懂倚靠主來打敗負面思想這隻怪獸呢?」也會懷疑自己花了這麼多的時間真的有用嗎?感謝主!就在自己想要放棄的時候,在一次的陪讀中,小穎很興奮地告訴我:「被神的愛擁抱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上帝是真實存在的!」原來前一晚小穎心情很難過,在床上流著眼淚,聽著詩歌睡著後,她真的有感覺自己好像是被上帝的愛包圍著,有一股暖流充滿她的心,彷彿心中有塊大石頭被拿走了!看著她眉飛色舞述說奇妙的經歷,一方面為她感恩,上帝透過她能夠明白的方式顯明祂的愛與同在;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感恩,感謝主!讓我也學到功課,正如保羅所說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三6)那次的陪讀我們還沒有打開聖經之前,聖靈已經為我們都上了一課,那次的經歷成為小穎信心跨越的一大步,現在的小穎對上帝的信心,也包括自信心都有明顯的成長,去年她還在暑假的兒童營中,向教會的弟弟妹妹們分享自己的生命見證。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代,即使環境不斷迅速變遷,年輕人依然在尋求生命的意義,對真愛依然是渴望的,對自我形象依然有許多掙扎,當年輕人在生命掙扎之處與上帝的真理相遇時,其實每個孩子也都可以是神學家!陪伴青少年認識神的話絕對是一件需要付代價的服事,但也絕對會是非常蒙恩的服事,因為輔導們必須緊緊倚靠主,唯有主耶穌與我們同在,神的愛終將得著最後的勝利!
鼓勵青少年閱讀,要用方法!
雷靜如/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僅管大環境有各樣的不容易,但推動「屬靈閱讀」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就如同,大家都因為忙碌不想靈修,難道我們就坐以待斃,不推動靈修和門訓,不幫助學生與神建立關係嗎?從小養育孩童時,倘若他們貪玩不想吃飯睡覺,難道我們就容讓他們不吃不喝,或是以零食當飯嗎?當然不是!
所謂的「鼓勵」和「培養」,真的需要我們多點巧思和方式,軟硬兼施。
以下為筆者這些年服事所做過的方式,僅供參考;倘若您有不錯的方式,也歡迎提供給我們。
靈修讀聖經
1.聚會中的查經:
可設計為動態查經,先選合適當時學生生命景況的經文,再佐以設計合適的活動,活動中的元素包含好玩、反思、分享及討論;最後一定要有應用,讓學生知道,神的話和我們有關係,祂正在對我們說話。「好玩」、「互動」又「與我有關係」可以激發他願意讀聖經的胃口。(可參考校園書房所出版的各樣體驗教材書籍。)
2.回家後的靈修:
查經聚會不該單獨存在,要搭配「靈修」。
(1)材料選用:誠心建議選擇合適的經卷讓學生直接讀經,而不是選擇靈修材料,若要選用靈修材料,最好也是以「聖經」為本,而非是小文章,以免大家只讀文章咀嚼二手信仰,這僅只是閱讀屬靈書籍,而非直接與神建立關係的靈修。此外,也不建議使用答案都寫好的內容,最好是有些思考題目,以免很多人只是走馬看花,以為有靈修就可交差了事。沒進入思想的信仰,常常不是自己的,這樣的信仰都不是穩定根基。
(2)設立群組:每小組或團契可分配輪流分享靈修進度和今天閱讀的心得,善用群體力量,會督促學生閱讀。
閱讀屬靈書籍
1.當學生面對「感情」時:
(1)方式運用:
■ 聚會內容:安排「感情交友」課題,然後搭配這個月或這週閱讀一篇感情交友文章;也可以這個月選讀一本感情交友書籍,之後在聚會中設計相關活動或分享閱讀範圍。
■ 聚會講道:可告知帶領聚會的講員我們讀哪一本書(或請講員推薦),請講員於分享時,選用書中的概念,引用某些段落的文字,激發學生想讀的心。
■ 個人工作:關心學生時發現學生有這方面的課題,可在約談了解後,鼓勵他讀某一本感情交友的書籍,並表達願意陪他一起面對。這時候的學生因著需要,其閱讀動機會比平常更大,善用時機,閱讀後可約談再一起討論分享之,如此一來,閱讀所帶來的效果會更佳。
(2)書籍建議:
■ 感情交友:可先讀《開始約會吧!》或《神啊!說好的那個人呢?》,建立基本概念。
■ 姊妹:《名花有主─成為合神心意的女孩》、《麻雀變鳳凰》。
■ 弟兄:《男生幫最難的考題》。
(3)學生遇到其他生活中的課題時(例如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等)亦可仿照此方式,安排合適的聚會、關懷、閱讀及討論相關書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陪伴他們走過低谷。
2.當學生是「慕道」或「初信」時:
丟一本書給學生,他並不會閱讀,只會感覺到又是一本課本或功課,因此需要陪伴他,讓他知道讀書不難,引發興趣很重要。
(1)靈修式:可陪伴他一起讀《麻吉耶穌》,從認識耶穌與祂的救恩來幫助學生與神有初步的認識,並建立關係。若安排在聚會中,可於前後加入些相關活動引發興趣;可挑選某些篇章安排在聚會中,其餘篇章可陸續安排在當週回去讀,並搭配群組分享和下週聚會分享討論。(曾有教會於小五小六主日學,一週讀一篇,30週讀完整本。)
(2)初信造就手冊:亦可於聚會中或團契聚會後一小時造就班安排一起讀《iBelieve─初信成長手冊》,這本書的內容是專門針對學生所寫的初信造就材料,輔導可以於其中穿插小活動、小故事見證或影片詩歌,讓陪讀過程更生動活潑。
(3)屬靈書籍:可先選用《上帝的美麗─愛上耶穌認識的父神》,幫助學生重新整理體會神對他的愛;特別是教會或基督徒家庭長大的孩子,他們習慣於教會活動,對於神的認識零碎片斷,也在生活中少有體會。每讀完一篇,可當週回去一起操練該功課,下週回來一起分享!(他們回去很容易忘記,需要群組提醒每日的操練。)
以上,若是可以,可安排在團契聚會中,一起進行、一起分享討論,也一起操練回饋。畢竟,丟一本書給他,要他們願意自發性閱讀誠屬少數,適當有趣的帶領引導,會讓他們發現閱讀不難,產生成就感。
除了安排在聚會中,也可以「陪讀」方式進行。團契要推動陪讀,需要從輔導開始,輔導先邀請團契中年紀較大較成熟的基督徒,選用合適他的靈命書籍,一起讀一起分享代禱。當他被帶領過,再鼓勵他去帶領團契中的學弟學妹、慕道或剛信主的契友,輔導並陪同選用合適被陪讀者的材料,以一學期為限。如此,就可以一代傳一代,不斷陪讀下去。學期間還可以定期召聚陪讀者,一起分享回報陪讀狀況。
引發閱讀興趣
在一個普遍閱讀「胃口」不好的時代,引發興趣就會是最關鍵的事情。但針對時下青少年學生要如何引發閱讀胃口呢?
善用這時代青少年的特色,活潑好動(以活動引發興趣)、喜歡說話互動不好紙筆(可多用口分享討論)、專注力不集中無法久坐久聽(帶領方法或內容可切換,避免長時間的單一方式,例如:經文→詩歌→影片→故事見證→經文等不同的切換)、創意無限(一起分享活動或書籍中的應用,包準你爆笑不已)、不喜權威(多用口語表達,少用術語或古老語言;多用討論的方式,少用高壓要求的方式)……。
請千萬不要先覺得「他們這一代不好」,神在每個時代都給我們不同挑戰,聖靈仍可以在不同時代工作。多觀察我們的孩子或學生,他的學習模式、和人互動模式,以及他們在想些什麼,在禱告中思想,聖靈會開我們的眼睛,賜與我們更多的屬靈智慧,找到切入點。相信神必工作!
挖礦閱讀法
應仁祥/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
或許是因為深受畢德生、魏樂德等作家的影響,我一直相信,人類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人類有語言的能力。儘管人類在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動物,我們跑得慢、跳不高、爪子也不夠力,但因為有語言的能力,人類得以用物理的語言、化學的語言,創造出汽車和飛機,讓自己可以跑得比豹還快,飛得比老鷹還高。
也是因為相信人類是語言的動物,當小孩開始識字的時候,便常常希望他有機會更多領略語言的奧秘,而閱讀,在我看來就是一扇讓人通往語言世界的大門。自己本來就不是什麼文藝青年長大的,相反地,小說、漫畫才是我的童年,也因此,當孩子上了小學,有了閱讀注音符號的能力,我便迫不及待推薦他看有注音符號的《亞森羅蘋》和《福爾摩斯》;而隨著他認識的文字逐漸增加,《亞森羅蘋》和《福爾摩斯》便換成了我喜歡的奇幻或是武俠小說,像是《笑傲江湖》、《飢餓遊戲》、《迷霧之子》、《哈利波特》。
一開始,孩子多少會有些抗拒,看卡通、上網看影片,畢竟比閱讀輕鬆。還好我遇到了另外一個也把閱讀當成教養重心的家長,她跟我分享自己怎樣透過零用錢,鼓勵她孩子讀克莉絲蒂偵探小說的經驗。那一本大概有十多萬字的小說,便在「獎勵」的幫助下,順利進入了孩子的生命中。我也如法炮製,而且還加碼,如果讀完一本書,寫一篇300字的心得,零用錢加倍,最後果然讓孩子在小四的時候,只要一下課,便捧著《笑傲江湖》拚命看;有一回學校校長巡視,看到兒子在讀《笑傲江湖》,便不可思議地問他:「哇!你看得下去喔?」
大概是小時候有了大量閱讀的經驗,孩子上了國中,甚至是高中,學校的課本就變得沒那麼難以下嚥;最近他抱著一本天下出版的《微積分之屠龍寶刀》,那可是一本我到現在都不一定看得懂的書,實在很期待,未來他還會在閱讀和語言的世界裡,找到什麼我從不曾體驗過的寶藏。
※ ※ ※ ※ ※ ※ ※ ※ ※
可能有些人會問,我怎麼沒有鼓勵小孩讀一些屬靈的書籍,或是養成閱讀聖經的習慣。這大概也和我小時候的經驗有關。身為信仰的第二代,父母從小就帶我到教會參加兒童主日學;雖然聽過許多遍摩西、挪亞、大衛、耶穌的故事,也在老師的鼓勵下背了很多金句,得老實說,這些東西不但沒有讓我對信仰產生興趣,相反地,因為太過熟悉,使我在青少年階段,幾乎沒有任何閱讀聖經的興趣。
所以,和很多基督徒家長不同,雖然也會帶小孩去主日學,也會買聖經故事的繪本、漫畫給他們讀,我卻不太急著要他們趕緊弄懂聖經、有讀經習慣。因為我自己也是青少年乃至於大學時期,在外面讀了一大堆有的沒的東西,才開始具備足夠的眼光,看出聖經的價值和意義。
記得曾在一本屬靈書籍中讀過,家長們應該先讓孩子熟悉聖經之後,才允許他們閱讀其他書籍,因為該書作者認為,聖經是黃金,其他書籍不過是金箔,擁有了黃金,也就不需要金箔了;我的立場卻跟他相反,聖經比較像是金礦,是一本充滿了神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歷史等寶藏的書籍,如果不曾接受過足夠的能力裝備,就貿然拿起聖經閱讀,反而容易產生偏差、誤讀的情況(君不見有多少打著聖經旗號,卻做出可笑事情的人)。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先藉由大量的閱讀,培養出欣賞文本的能力,此時再來接觸聖經,就更能夠挖出聖經裡的金礦,而且不至於讀歪、讀錯。
至於屬靈書籍,我認為傳記或是歷史方面的作品,會比一些抽象的靈修或是神學書籍,更適合青少年的孩子閱讀;一方面,傳記與歷史的故事性,讓喜歡影音的孩子較容易進入;另一方面,生活在富裕社會的孩子,很多東西,都是生下來就有的,很容易把自己享受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而傳記與歷史則是將眼前一切其背後的來龍去脈整理出來,讓孩子明白,是因為許許多多前人的犧牲和奉獻,我們才得以享有如今的幸福。張文亮老師的《上帝恩典的留聲機——講道王子司布真》、《兄弟相愛撼山河》、《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就是很棒的傳記;除此之外,寇爾森的《世界觀的故事》、《當代基督教與政治》,也有很多精彩的教會歷史故事,值得推薦。
體驗式教學法──雅各一生全體驗(下)
文/洪中夫牧師
(接續上一期)
第三站:遭受欺騙的困境
● 時間:20分鐘
● 器材:經文紙張或聖經、封箱膠帶、椅子、彩筆、色紙、膠水
● 主要信息:創世記三十章25~43節──雅各的困境與上帝的祝福
● 活動內容:
1.經文閱讀:故事接力
發給每個人一張創世記三十章25~43節經文紙張(或提供聖經)。組員自行閱讀後,分成兩人一組,用單腳站立、故事接力的方式(每人一次只能講10~15秒鐘),輪流將經文的要點重新敘述一遍。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雙腳不可同時著地。
2.簡述經文重點:(以下是創世記二十九章15節至三十章43節的內容摘要,但學生只要閱讀三十章25~43節即可。)
雅各來到舅舅拉班居住地,為娶拉結而服事拉班七年,卻被拉班欺騙將長女利亞給了雅各。拉班容許雅各結婚一週後再娶拉結,但要求他必須再為拉結服事七年。在雅各的家庭裡,因為利亞的失寵,耶和華便讓她生兒育女,而拉結卻不能懷孕。二姊妹相爭,惡化成彼此爭競,看誰能給丈夫生更多的兒女。
拉結也插上一腳,給雅各納妾,而利亞也照樣畫葫蘆,最後,拉結生約瑟後,才暫停這場生育之爭。而此時,雅各決定要離開拉班,回到本鄉去,向拉班索取他應得的工價。拉班答應了,然而背地裡卻是再一次欺騙雅各,稍後我們會讀到此部份的經文。
3.活動體驗與反思──蜘蛛人
(1)發給各組兩卷封箱膠帶,把一位組員用膠帶黏在牆壁上,象徵雅各被拉班欺騙、被環境困住的處境。
(2)為避免膠帶直接沾黏皮膚令人不適,被黏貼者要穿著長袖與長褲。
(3)被膠帶黏住的成員,要先站在椅子上。完成黏貼後移開腳下的椅子。若此人能固定在牆上不滑落即算成功。
(4)最後,所有組員和牆上的「蜘蛛人」合拍一張照片後,即可撕掉膠帶。
(5)反思分享:
a.請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看到夥伴被膠帶黏在牆上的感受,並分享原因。(感受性問題)
b.你覺得雅各在拉班家裡所面臨的困境,和組員被黏在牆壁上的狀況,有何類似之處?(觀察性問題)
c.如果你是雅各,受到如此的欺騙,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感受性問題)
d.從上帝賜給雅各的祝福中,你對祂的能力與恩典有何發現?(觀察性問題)
4.塑造雅各──身體
請組員用該站所提供的彩筆、色紙,為雅各畫出身體各部位的顏色,代表他此時所展現的形象。
第四站:雅博渡口的摔跤
● 時間:20分鐘
● 器材:膠帶、彩筆、色紙、膠水
● 主要信息:創世記三十一章、三十二章22~32節──在困境與壓力下真正的得勝者
● 活動內容:
1.經文閱讀:排列組合
(1)將以下經節各印在一張A4的白紙上。
創三十一1~10、創三十一11~16、創三十一17~25、創三十一26~32、創三十一33~42、創三十一43~49、創三十一50~55、創三十二1~6、創三十二7~12、創三十二13~21、創三十二22~26、創三十二27~31
(2)請組員各自抽取以上經文段落,閱讀後合作排列出正確的章節次序。
2.簡述經文重點:
雅各感受到拉班對他的懷恨日增,於是遵從耶和華要他離開的命令,和家人偷偷離開,前往迦南。拉班在基列山追上他們,怒氣責備;但雅各辯解自己忠心服事,指控拉班背信。在神的保守下,雙方協商並化解了危機。這事之後,雅各打發使者去見哥哥以掃,竟聽說以掃帶著四百人前來,於是將人馬分為兩隊,並懇切祈求神拯救他脫離以掃的憤怒。後來,雅各安排僕人送五百五十只牲畜給以掃,期待平息以掃的怒氣。
當晚,雅各打發妻兒先渡過河,他一整夜忐忑不安。這時,在雅博渡口有一個「人」來與他進行一場摔跤。也許雅各認為這人是以掃派來的,要將他擄走,雅各為了自我防衛,於是徹夜與他摔跤。纏鬥一整夜後,那人擊中雅各的大腿窩。此時,雅各認清摔跤的對手是大有能力的神,於是緊緊抓著他。
那人請雅各放手,讓他在日出前離開,雅各不肯放手,直到那人給他祝福為止,並稱雅各為「以色列」(因他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上帝給雅各祝福,不是在摔跤時,而是在雅各大腿受傷,完全失去力量,只能用手拉住上帝時。
新名字象徵人生的新方向,以前的雅各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與人爭鬥,現在則是願意倚靠神的恩典和能力。此時雅各不再憂心忡忡,於是就為那地方起名叫毘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創三十二30)。
3.活動體驗與反思──勇往前行
(1)請組員兩兩面對面排成一列,伸出雙手、手臂朝上,並與對面人的手臂相互交錯(如圖示),由排頭的高處逐漸往下傾斜。
(2)請一人拿一卷膠帶站在排頭(代表雅各即將往前直行),全體合作,讓膠帶從高處滾至排尾落地,即算成功。
(3)反思分享:
a.剛才的活動過程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什麼?(觀察性問題)
b.膠帶從高處滾動而下時,過程中的挑戰是什麼?(觀察性問題)
c.正如膠帶前進的路程坎坷不平,你覺得雅各前往迦南的過程中,面臨哪些困境與壓力?(觀察性問題)
d.雅各面對這樣的處境,可能有哪些心情?請參考以下詞彙,勾選出三個可能的情緒並分享:(感受性問題)
4.塑造雅各──雅各的腿
請成員用該站所提供的彩筆、色紙、膠水,為雅各重新畫出摔跤後的腿。
第五站:終點站──作品展示與簡報
● 時間:20分鐘
● 器材:色紙、膠水、A4白紙、海報紙、獎品(食物、飲料)
● 活動內容:
1.給予準時抵達的小組獎品,並休息15分鐘。
2.接著,請各組圍坐成圓圈,回顧雅各一生的歷程,繼續以上帝眼光加以塑造、修飾,完成最終的雅各畫像。
3.各組輪流向大家展示作品,並解說雅各畫像的意義。
4.反思分享:
(1)從雅各一生的經歷中,你有哪些發現或學習?(觀察性問題)
(2)反思上帝對雅各塑造的過程,你覺得上帝今天可能藉由哪些環境或挑戰來塑造你?(轉化性問題)
(3)面對未來的人生旅程,你期待上帝塑造你成為怎樣的人?例如:品格、性情、情緒等。(應用性問題)
三、信息總結
雅各的一生大概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雅各欺騙以掃,得到了本來不屬於自己的長子的名分和父親的祝福。
雅各因害怕以掃而逃跑,途中在伯特利休息,夜裡夢中遇見上帝,聽到祂的祝福,於是許願要事奉上帝。
雅各愛上拉結,結婚生子,但被岳父拉班欺騙了二十年,最後決定逃跑。
雅各在雅博渡口與神摔跤,後來再次與以掃會面。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姓名與性情都被上帝改變。
雅各帶領全家分別為聖,除去偶像,在伯特利敬拜上帝。
雅各失去了最親愛的妻子,又失去了最疼愛的兒子約瑟,在這段時期十分悲痛,但他同時也得到了上帝的眷顧。
雅各在人生的盡頭為兒子們祝福,這也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開始。
雅各的一生,就是被上帝所改造的一生。雅各人生起伏跌宕,品行不佳,上帝仍然揀選了他,並在他生命中步步引導,並經歷了神所賜的豐盛恩典。
我們也像雅各一般,身上仍有許多的不完全。感謝主的恩典,在上帝的憐憫中,祂不撇棄我們,只要我們願意為神所用,祂必與我們同在,塑造我們成為合用的器皿,成為眾人的祝福!
飛颺財務報告 ‧ 活動看板 ‧ 中心消息與代禱
文/飛颺編輯室整理
2019年11~12月及全年累計飛颺財務報告
⊙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九7~8)
⊙飛颺事工在信心中仰望,每月平均需要約33萬元。若有感動為飛颺國中福音事工奉獻,請填寫刊內信用卡專用捐款單,並傳真或寄回本中心,飛颺將為您做扣款服務;或利用郵局劃撥方式捐款。所有為飛颺奉獻之款項,均開立減免所得稅收據。
劃撥帳號:17903082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飛颺
進入線上刷卡網站(此為校園福音團契委託思遠科技建立之奉獻網站,確保您奉獻時提供的個人資料安全無虞)
2020年3~4月活動看板
面試懇談、體驗教育發展脈絡與重要理論、彼此認識、澄清期待及團隊挑戰活動帶領。
全方位價值契約、舒適圈的概念與應用、團隊建立、團隊動力與發展、問題解決活動帶領、溝通活動帶領。
已完成飛颺體驗初階或體驗密集班的課程,已完成至少一梯挑戰營營會實習者
體驗活動目標與規則設計、自我覺察、提問方法與練習。
會考後,飛颺進到學校,帶領九年級國中生思考「成癮」、「戀愛」、「高中生活」的主題,盼望學生於進入高中職前能對此有更多的思考與預備。此教案不僅適用於學校的課程當中,亦可在教會青少年團契使用。
4F引導反思的理念與技巧、如何設計好問題與提問實做、動態反思技巧。
中心消息與代禱
訓 練 組
● 為二月開課的體驗教育進階課程及三月開課的學期班第32期禱告,求神帶領講師陳今竣弟兄及飛颺同工的教學,也保守體驗員團隊的凝聚和關係的敞開,願體驗員們在這段學習的歷程中,習得適合現今青少年福音工作的知與能,成為主所重用的器皿。
● 求神繼續使用每個月一次的志工食堂,更多凝聚志工關係,彼此扶持,並切實關心志工們生命、生活、工作各方面的需要。歡迎飛颺志工和關心飛颺的弟兄姊妹參加三月6日「與恆祈一起加入北國門」及四月17日「跨出舒適圈的恩典」,同享主愛的團契。
教 育 組
● 本學期「九年級進班課程」將透過活潑的活動、影片,於五月會考後進入北區國中介紹「成癮」、「戀愛」、「高中生活」的主題,歡迎國中老師來電飛颺洽詢(02-23682361轉350),也請為國中生福音工作繼續守望。
● 2020年將於北區國中開立服務性社團,這學期與淡江國中、天母國中兩所學校老師合作先行成立,求主幫助我們運用各樣的智慧帶領學生成長。
營 會 組
● 2020年暑假各梯服務隊皆在籌備中,請特別為因暑假延後造成的各種調整能順利協調完成禱告。
● 八月5~8日將舉辦福音預工性質的生涯營,請為活動組與輔導徵召及推動學生報名順利禱告。
● 請為武漢肺炎的蔓延及流感的流行可以盡快被遏止,不至影響暑假各梯營會舉辦禱告。
教 師 組
● 感謝主!一月21日南部教師得力講座已順利結束,當天有34位參加者,大家參與的回應都很良好。
● 2020年教師成長營報名已正式上線,希望能有許多合適的老師報名參加。
書 名│大閱讀家
作 者│漢東尼(Tony Reinke)
譯 者│申美倫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作者簡介│
作者是一位對於閱讀充滿熱忱的人,從他自己在閱讀上的成長歷程,可以看到福音對於人的影響遍及生命的各個層面,而聖經學者萊肯(Leland Ryken)對作者在閱讀上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三種讀者:覺得閱讀有困難的、閱讀範圍較侷限在非文學及神學類的基督徒、覺得應該閱讀但讀的不夠多的人。作者在書中一一回應,力求以最簡單的方式給予讀者閱讀的理由與實用的建議。
作者很喜歡創作詩歌《奇異恩典》的約翰‧紐頓(John Newton),認真讀他的私人信件,於2015年出版了Newton on the Christian Life: To Live Is Christ。此外,他對於數位時代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十分關注,不僅在本書中回應影像文化對於專注思考的種種效應,並在2017年推出新作12 Ways Your Phone Is Changing You。他很喜歡跟人一起讀書,平常在家也會盡力當一個愛讀書的榜樣,在他與妻子凱莉蕾(Karalee)的影響下,三個孩子充滿成為未來的大閱讀家的潛力,而本書中所提到的家庭閱讀技巧,都在他們家親自實驗過。
誰說你不會讀書?你只是還沒找到方法!
找出專屬閱讀法,人人都是大閱讀家!
你,有「閱讀消化不良症」嗎?
每年都立志要重啟讀書計畫,但最後都發現買書容易讀書難,讀完一遍都困難重重,成功掌握閱讀的人更寥寥可數!要「看過」某本書不難,但每當有人問起書的內容,總是結結巴巴、東拼西湊,無法言之有物。於是你開始懷疑自己不夠聰明,不能成為一個閱讀的人!
但《大閱讀家》作者漢東尼告訴我們,只要找到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愛上閱讀!前提是我們要先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需要他人的幫助和刻意的練習,以掌握內容。
在本書中,作者除了提供實用的閱讀方法論,也為基督徒讀者建立獨特的「閱讀神學」,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閱讀思維,讓你不論讀小說、滑手機,都能瞥見聖靈的亮光。書中不僅包涵文學、小說、非小說等各類文體的閱讀技巧,許多基督徒的重要提問,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解答。
一旦開始閱讀本書,作者的熱情和對閱讀的真知灼見影響,將開啟你對閱讀的全新認識!當閱讀不再局限於「個人」層次,熱愛閱讀的人,將不再是「比較聰明的知識分子」,而是有能力將閱讀的豐富,分享給教會群體的「大閱讀家」!
▼ 飛颺快訊:2020年教師成長營:從心事到新事 ▼ |
《飛颺少年》雙月刊為兩個月發行一次的刊物,分享飛颺工作概況、創意教材、青少年事工等資訊。本刊可免費索取或上網訂閱電子報。
為重新整理訂戶名單和響應環保,節省紙張印刷及郵寄費用,飛颺將再次做此調查,不管您之前是否有訂閱過,都麻煩您再次掃QRcode,填寫線上訂閱調查,協助更新資料,若是可以也鼓勵您訂閱電子報。
訂閱調查線上表單QRcode↓
《飛颺少年》雙月刊為免費刊物,請支持飛颺文字事工,可為您開立奉獻收據,願神賜福您!
劃撥帳號:17903082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飛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