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期
飛颺少年雙月刊 第86期 2017年3、4月號
 
本期內容索引

主任的話:為孩子找一條新的路/雷靜如

 本期飛颺雙月刊以「國中生的生涯探索」為主題,邀請關心國中生的你,一起來認識和尋求,幫助孩子明白神對他的設計與心意,發現並肯定他的特質與擅長,結合父母及教會無比的關懷與導引,為我們的孩子找到一條又新又活的路。

飛颺聚焦:邁向偉大的航道──談青少年生涯探索與適性輔導/阿遠

 生涯的課題不僅限於工作與職業,還包含未來的家庭、婚姻、價值觀、職場軟實力,以及每個階段的學校科系選擇等。人生數十寒暑,我們都希望過的精采、走的平順,如何有效規劃未來?在學生輔導工作上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作者與您分享如何幫助國中生做生涯探索及適性輔導,期許親師生能通力合作,幫助學生能擁有一個豐富自己又祝福別人的美麗人生。

親心園地:父母的路?神的路?/雷靜如

 作者教養兩個不同性格的孩子,觀察他們各自的獨特性,引導孩子順著神的心意,走一條適合他們的學習之路。

▇  勝利方程式:心有多寬,生涯就有多廣──談國中生生涯規劃/許維峰

 生涯不只是學校、工作,生涯會隨著對自我與世界認識的程度而展開。作者針對國中生「認識自我與世界」提出幾點想法,期待讓我們從「心」認識自我與世界,讓生涯有更豐富的選擇。

▇  活點子專賣店:青少年牧養的策略思考與引導技巧(八)──青少年門徒培育的模式與技巧(上)/洪中夫

 傳統「以聚會為導向」的青少年事工,教會可能投入80%以上的資源在聚會上,卻產生不到20%的果效。我們必須檢討現行團契聚會(主日學)的功能,融入一套門徒培育的模式,才不致在例行的聚會中流失這一代的青少年!作者針對12~18歲的學生設計「4D青少年門徒培育模式」,期待藉由基礎性的裝備,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信仰觀。

▇  飛颺臉譜:熟悉又陌生的飛颺/黃牧綸

 飛颺新進同工與您分享他與飛颺的故事和事奉,邀請您認識他、為他代禱。

飛颺燙手新聞:活動看板‧財務報告‧中心消息與代禱

 有飛颺2017年3~4月的活動看板,2016年12月及全年累計的財務收支報導,以及中心消息與代禱事項,讓關心飛颺的您瞭解我們的狀況,並以關懷、禱告、奉獻等方式支持飛颺事工。

資源寶庫:《在巴比倫上大學:但以理書教我的人生通識課

 讀書要做什麼?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關?本期推薦校園書房出版社新書《在巴比倫上大學》,作者帶我們回到但以理的故事中,看到有一個更大的上帝國度,勝過眼前可見的巴比倫國度。他對我們提出挑戰:大學不足以定義你的人生,上帝才是;人生不應該為了學業而活,是為一個更大的使命而活!

▇  飛颺快訊:飛颺志工食堂

 今年飛颺志工食堂內容精采,邀請曾在飛颺受過訓,跑過飛颺營隊、服務隊,或從未接觸過飛颺,但想更認識國中學生工作的人,每個月一次,一起吃飯、分享近況、彼此代禱,也透過不同的主題有新的學習,盼望成為一個透過禱告、行動來參與國中生事工的群體。

▇  飛颺快訊:2017年春季飛颺青少年事工人才訓練

 飛颺春季訓練內容有體驗教育引導員初階訓練學期班(台北)、體驗教育引導員初階訓練密集班(台南)及飛颺進班教案訓練課程,名額即將額滿,歡迎有心接受裝備、成為神所重用的青少年工作者踴躍報名參加。詳細內容及線上報名請按此

 

本期飛颺少年雙月刊(第86期 2017年3、4月號)電子報線上看請按此

若您欲瀏覽各期文章,請至校園福音團契官方網站觀看 ​​​​​​​​​​​​​​​​​​​​​​​​​。

若您不想收到飛颺少年雙月刊請按此輸入您的Email,可直接勾選電子報取消訂閱,或來信告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謝謝您為校園福音團契的奉獻、代禱,願上帝賜福與​​​​​​您!

主任的話

為孩子找一條新的路

 

  每個父母自從懷孕有了孩子後,就不免在心中勾勒出一副「美好家庭」的畫面,也不免對孩子有所期待,期待他將來好好唸書、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不辱家風,最好是能聰明認真、懂得努力、有好成績表現榮耀見證神。

  我們的確該盡力扮演好「父母」這個管家的責任,在孩子的信仰(申十一18~19)和個性品格上有所教導和培育,畢竟我們不影響孩子,就是這個世界用各種你想像不到的方式,無孔不入地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一個孩子的成長有著千變萬化的可能,同一個家庭生出的孩子,同樣的教育和關愛,也會帶出不同氣質、喜好和個性的孩子;因此,儘管我們有著期待與形塑,但不得不承認「人算不如天算」。因為,父母再聰明、厲害和高學歷,仍然只看得到孩子的現在,但是倘若我們倚靠著神,像馬利亞一樣面對他人對於耶穌的預言與說話時,會心中反覆思想,觀察神給予孩子的那一份(特質、特長與喜好),鼓勵他往神所給予和帶領的方向走,而非照著我們的期待與傳統思維的框架走,相信不僅孩子快樂,看見他們發揮所長並臉上洋溢著成就和滿足感,身為父母的豈不是更開心感恩?!

  因此,本期飛颺雙月刊以「國中生的生涯探索」為主題,邀請金華國中輔導室阿遠老師,與我們分享如何善用現有學校各樣教育資源來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生涯規劃;也有實際的見證提及父母如何在生活觀察和教育中看見孩子所長,幫助孩子找到神為他預備合適的路。

  未來世界的變化已經不是傳統教育可以承載的,孩子的未來除了學校教育外,更需要家長和教會通力合作,一起為孩子開創新的可能性。

  想想,我們從學校畢業後步入職場多年,幾乎沒有人會問我們「你以前高中是哪所學校?」、「你以前選幾類組?高二第二次段考數學和物理考幾分?」

  為什麼?因為過去的學習只是打基礎,但未來真正可以承載的,卻是他們可否和團隊一起討論配搭的「溝通力」、可否承載工作的「耐壓力」、可否願意不斷學習新知的「學習力」和享受工作的「生命力」。

  這些「力」的培養,需要父母的看見和願意、上帝信仰的扎根,以及在信仰團體中的操練,否則在這世代還真是沒有什麼讓人太放心的環境,多半看到的未來仍是傳統窠臼的框架,沒有太多的盼望。

  因此,邀請關心國中生的你,一起來認識和尋求,幫助孩子明白神對他的設計與心意,發現並肯定他的特質與擅長,結合父母及教會無比的關懷與導引,為我們的孩子找到一條又新又活的路。

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敬上

飛颺聚焦

邁向偉大的航道
──談青少年生涯探索與適性輔導

阿遠│台北市金華國中輔導室教師

一、生涯探索無處不在

  蘊含生涯探索的用語與活動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剛滿週歲的寶寶,長輩們會安排「抓週」,在一定的範圍裡擺上各式各樣的物品,看看寶寶拿起哪樣物品,就對應某個職業,例如寶寶拿起聽診器,大人們就會逗趣地說:「啊!他將來要當醫生囉!」抓週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在文化上傳遞了華人長輩對小孩職涯發展的關心。還有很多習慣用語,像是「英文對未來很重要」、「要考上好大學才有好工作」……等等,家人殷切地提醒,也是對孩子未來的期待。生涯的課題不僅限於工作與職業,還包含未來的家庭、婚姻、價值觀、職場軟實力,以及每個階段的學校科系選擇等。人生數十寒暑,我們都希望過的精采、走的平順,如何有效規劃未來?在學生輔導工作上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常見的生涯輔導相關概念

  生涯探索不是去算命、也不是求問水晶球,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整理自己,生涯輔導相關概念種類繁多,本段僅介紹常見的幾項,希望打開讀者對國中生生涯探索的興趣與關注的方向,進而對學生有實質幫助。

(一)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在國中階段,七年級剛入學,為了常態編班,我們會給新生做智力測驗,然而,智力測驗的結果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輔導課,我們還會帶學生認識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Gardner)博士所提出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包含語文(Verbal/Linguistic)、邏輯數學(Logical/Mathematical)、空間(Visual/Spatial)、肢體動覺(Bodily/Kinesthetic)、音樂(Musical/Rhythmic)、人際(Inter-personal/Social)、內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自然觀察(Naturalist)、存在(Spiritual)。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嘗試從不同的智能找到自己天賦發揮的空間,進而肯定自己。想一想,你(或你的孩子)真正的天賦在哪一方面呢?

(二)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s)

  中學階段雖然還是以讀書考試為主,但接收知識的方法卻是因人而異,目前已知的學習風格分類有超過80種,最常見的就是紐西蘭林肯大學的弗萊明(Neil Fleming)博士提出的VARK四種學習模式(VARK Learning styles)。

  學習者擅長的感覺 學習者的學習模式
 V  Visual(視覺型) 習慣用圖解、圖表來理解一件事,喜歡把文字描述轉化成圖像。
 A  Aural(聽覺型) 喜歡以聆聽方式吸收知識,有些還要靠大聲朗讀,甚至播放著純音樂才能集中精神溫習。
 R  Read/Write(讀寫型) 喜歡從文字中尋找線索,習慣把重點標註後再抄寫一次。
 K  Kinesthetic(觸動型) 最愛透過行動或實際參與去學習,在動態環境下,學習效能特別高。

   幫助學生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知識,更能提升對學習的熱情與動機。想想看,你(或你的孩子)最喜歡用哪一種方式學習呢?

(三)心理測驗

  除了各種特質、興趣體驗活動,輔導教師也輔以心理測驗,用量化的資訊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專業的心理測驗不同於坊間「選蘋果還是香蕉」那種趣味測驗,而是經過嚴格的統計與信效度考驗產生的教育工具。

  在八年級,我們會實施性向測驗,性向係指學生的潛在能力,目前常用的是中國行為科學社出版的《國中新編多元性向測驗》,包含語文推理、數字推理、圖形推理、機械推理、空間關係、中文語詞、英文語詞、知覺速度與確度,並由前述向度整理出學業性向分數(係由語文推理、數字推理及圖形推理等三項分測驗之量表分數所組合)、理工性向分數(係由機械推理、空間關係及圖形推理等三項分測驗之量表分數所組合)、文科性向分數(係由語文推理和中文詞語兩項分測驗之量表分數所組合),以上資訊除了從客觀角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強向與優勢,也可以作為選擇高中、高職或五專以及職群科別的參考。

  在九年級,我們會實施生涯興趣量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何倫(John Lewis Holland)博士將一般人的生涯興趣分為六類編碼(Holland Codes),分別是R(實用型/Realistic)、I(研究型/Investigative)、A(文藝型/Artistic)、S(社會型/Social)、E(法商型/Enterprising)、C(文書型/Conventional),每一種興趣也代表了相應的個性或人格特質,可作為高職五專選擇職群或大學選擇科系之參考。

  上述測驗完成後,除了輔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學生與家長要查閱也非常方便,以台北市來說,只要登入「生涯領航儀表板(第二代校務行政系統)(註) 」,就可以線上查閱心理測驗分數、圖表與解釋;外縣市雖然還沒有線上系統,但輔導室一定有發給國中生每人一本「生涯輔導紀錄手冊(小藍本)」,學生與家長也可在此查閱心理測驗的分數與解釋。本段如有任何疑問,可直接聯繫學生所屬的學校輔導室,或詢問學生所屬班級的輔導教師,趕快行動吧!

(四)生涯抉擇

  美國伊利諾大學史溫(Robin Swain)博士提出,做生涯決定時要考量「個人」、「資訊」及「環境」三個向度。「個人」包括自己的興趣、性向與價值觀等,「資訊」包括對各種生涯選項的了解與資訊收集,「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的重要他人影響,及工作、社會等發展趨勢。上述概念在台灣輔導工作現場廣泛被稱為「生涯金三角」。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力克森(Eric H. Erickson)博士也提到,13到21歲的青少年會自問我是誰?我該如何適應?人生何去何從?如果能廣泛充分地探索,他們自己的角色就能夠統合。然而,如果持續施壓以符合社會環境的刻板期望,則青少年會面臨角色的混亂。

  不同於過去聯考與基測時代,12年國教的理念是適才適性,現在的學校經營也與二三十年前大不相同,有許多高職與五專辦學非常認真,學生表現也非常優異,「大人們」應該也要打破過去的刻板印象,例如「高中就是比高職好」、「男生就應該唸理工」、「女生就應該唸商業」……等不合時宜的錯誤觀念。

  幾年前,筆者有位國三畢業生,非常想唸高職,但家裡逼她一定要唸高中,結果她還是忠於自我地選填了高職,並且在高三的全國技藝競賽拿到服裝設計第五名,順利上大學;另一位學生在家人的支持下,選擇了私立高職餐飲科,也拿到全國技藝競賽餐飲第二名,並且申請上第一志願的科技大學。這兩位同學如果當時被強迫或以為這樣比較安全地選擇高中,可能會在背書考試中沒有成就感地度過三年,選大學時徬徨茫然,甚至可能影響畢業後的職涯發展。

  21世紀後的職場環境迅速變遷,3C產品與網際網路深入各行各業、夕陽工業的沒落、新興產業的興起、跨領域人才的需求,而工作的環境?安全?薪資?同儕氛圍?上班時數?要不要加班?如何兼顧家庭……等,也都是求職者非常關心的部份。如果家長與教師能在平日生活或教學中補充許多即時新知與趨勢資訊,幫助學生視野寬廣、多元選擇,當學生對未來有了某種嚮往與憧憬,將有助於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生涯自信。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今天,就在適當的機會,找一個孩子可能有興趣的新興產業跟他聊聊吧!

(五)生涯目的感(Career Purpose)

  我為什麼活著?我來到這個世界有什麼目的?我有怎樣的人生任務(life job)?這個世界有什麼地方需要我?以上的問題,可能是大部份的人都問過自己的。不同於「生命意義感」,「生涯目的感」是一個更新的主題。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戴蒙(William Damon)博士廣泛研究青少年發展和品格教育,有感於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面臨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的現象,透過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發現他們的生命缺乏「動機與目的感」。因為養尊處優、不愁吃穿,80後乃至於千禧後的孩子,大部份成長平順,有父母打理一切生活,只要求好好讀書、成績至上,但是對未來缺乏探索,以致於孩子不知道為何努力。特別是學習風格不適合背書考試的孩子,在教育場景裡長期缺乏成就感,更感覺空虛與茫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王玉珍博士等人,從正向心理學、優勢觀點諮商出發,進而開始探究「生涯目的感」這個主題,生涯目的感是指從自己獨特的興趣、特質與能力出發,了解到這個興趣、特質與能力能從什麼工作來達到服務世界的需求,而在運用與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喜悅與滿足的感覺。亦可說是一種具有個人意義,並能連結到利他助人感受的一種生涯願景或志向。王玉珍、田秀蘭(2016)認為,生涯輔導雖然在12年國教備受重視,但不應該只著眼於國中階段的升學或就業輔導,更應該從人的一生的整體觀點、個人內在而外的獨特觀點來探討與規劃。王教授的團隊正在發展青少年生涯目地感的測量工具,相信未來會成為教育與輔導工作很大的幫助。

(六)系統合作

  在一個國中學生的輔導系統裡,有許多重要他人,包含父母、導師、輔導教師、學生自己、同學與其他任課教師,每一種角色都對學生有莫大影響,當學生出現特殊狀況時,有時並不是單一角色的問題,而每種角色也都有可能的限制,因此系統中的角色們要開放心胸、通力合作,才能整全地幫助學生校對方向、全力前進。

  現在國中生父母的中學時期多為聯考時代,較常用二三十年前的升學思維來指導孩子,難免存在既定的刻板印象,應該多參與學校講座,了解現在的升學機制與教育理念,才能幫助學生適才適性選擇。

  國中小教師多為國三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升大學的背景,對於高職與五專了解較少,應多參與相關教師研習,了解現在的技職15職群、技職課程規劃與畢業升學進路,才能提供學生更多資訊與幫助。而部分導師有從家長而來的壓力,擔心學生去參與技職體驗活動就代表自己教學不力,因而不鼓勵學生多方體驗,導師應該嘗試理解適性輔導的觀念,從優勢觀點覺察學生的潛能與興趣,並支持學生多元發展。筆者之前曾經遇到導師不允許學生參與技藝教育體驗課程,然而該學生的學習模式實在不適合背書考試,在學校無精打采或惹是生非,經過長期溝通,導師終於應允,學生在技藝教育課程表現優異,最後也通過技優甄審申請上非常棒的公立高職。當生涯進路的方向對了,學生便能發揮自己的天賦,將會大放異彩。

 

三、行動!做中學去探索生涯

  有效教學強調認知、情意與技能兼顧,生涯輔導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需實際動手參與,從「做中學」探索自己的生涯。在國中階段,一般學校為了幫助學生對於生涯探索有實際體驗,會舉辦下列活動,歡迎親師生踴躍參與。

(一)技職體驗活動

1.職業輔導營為幫助學生對升學進路有充分了解,一般國中會在寒暑假舉辦職業輔導營,與所屬縣市全體公私立高職合作,讓學生以天為單位去參加各種體驗課程,包含電機電子、汽車、機器人、餐飲、設計、觀光、美容美髮等活動,內容豐富、精采有趣。

2.全年級高職參訪:針對八年級舉辦全年級高職參訪,事先調查學生意願與興趣,再利用輔導課帶學生去鄰近高職參訪。

3.技藝教育課程:到了九年級,如果確定要唸高職,但不知道要唸什麼科?可以參加學校舉辦的技藝教育課程,利用每週一個下午到高職上課,期末結算成績時,如果在技藝班成績優異,還可以參加技優甄審,除了多一個升學管道,更讓許多學生找回對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有些學生或家長表示,如果我未來確定要唸高中,還需要去高職參訪嗎?多一個升學進路的視野與概念,對生涯發展是有很多幫助的,例如有些學生在參訪後,才真正了解高職、進而選擇高職;有些學生雖然選擇高中,但大學後可能會去唸電機系,先對未來要唸的東西有所理解,也有助於科系的選擇;而也許現在選擇高中的學生,長大建立家庭後,遇到自己的孩子想要選擇技職體系,對於下一代的選擇也會有多一份理解。

(二)生涯相關講座

  聆聽重要訊息也是經驗的來源,以下簡列國中經常辦理的生涯相關講座,也歡迎親師生踴躍參加,相關資訊可注意學校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或導師會於聯絡本黏貼通知單轉知:

1.升學講座:舉辦各種升學管道講座,以北區為例,包含建國中學與師大附中科學班講座、政大附中國際英語班特色招生說明會、師大附中資訊科學班說明會、綜合高中暨技職教育宣導講座、志願選填講座、以生涯探索為主題之週會講座……等等。

2.家長入班職話職說:利用輔導課邀請家長進入各班,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職場甘苦、專業養成與求職求學的心路歷程,藉以拓寬學生的職涯視野,也幫助學生思考如何從現在就開始投資與預備自己,往嚮往的職涯生活前進。

3.高職入班職達夢想的列車:邀請鄰近高職進入各班,介紹高職15職群、技職課程內容、準備證照考試與職場就業趨勢,讓學生有多元寬廣的升學進路概念。

4.學長姊返校分享會:邀請目前就讀高中、高職、五專與大學的畢業生返校,分享選擇升學進路的心路歷程,與進入新學校的學習及生活真實狀況。

5.未來生活預備講座:邀請高中、高職、五專與大學的師長與學生蒞校演講,幫助國中生預備下一個階段應有的學習態度、時間規劃與生活管理。

(三)生涯輔導融入學科與社團

  為幫助了解學習各科的目標與意義,並與未來生活連結,教育局要求各領域、各學科都要融入生涯輔導的概念與議題。例如有國文老師教完「陋室銘」這堂課,就用課程內容教導的文學技巧,指導學生寫出優質又魅力十足的房屋仲介文字,將千百年前的古文與現代職場結合,從趣味中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數學老師邀請太空學者分享學習數學對於未來做研究與上太空的幫助,啟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熱情。而輔導老師利用課堂帶學生模擬國三會考後的免試入學志願選填,並進行模擬超額比序,讓每個學生模擬錄取一間學校,並且要進行學校調查報告,學生錄取後不能更改學校,就像七月放榜以後不能後悔一樣,幫助學生更加理解並重視升學管道與志願選擇。

  筆者任職的學校教師創意力無限、行動力十足,有各種趣味橫生的創新課程不斷地在每學年誕生。而社團也是最好的生涯融入機會,本校開設心理研究社(與師大心輔系合作)、瘋狂實驗社(與北科大上尚文化合作)、電影拍攝社(與莊敬高職電影電視科合作)、時尚設計社(與稻江護家各科合作),除了寓教於樂,也幫助學生在體驗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該專業相關的升學進路與職涯進路。

(四)自主調查報告

1.職業訪談:以四到五人為一組,利用寒假去訪問一個正式的職業工作者,學生在過程中不僅會學到該職業相關的重要資訊,包含需要的學經歷、求職秘訣、薪資與生活規劃,還會學到訪談他人應有的態度、禮節與企圖心。完成後必須上台報告,除了幫助全班認識多種職業,也培養自己發表簡報的口條與台風。

2.高中職五專學校調查報告:在完成模擬志願選填活動後,依學生錄取的學校進行學校調查報告,包含交通位置、學校特色、社團與第二外語、升學榜單……等等,透過每位學生認真調查與豐富分享,全班同學都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學校資訊,也可以漸漸脫離過去只憑分數選學校的窠臼,把未來三年或五年當成一場旅行,在出發前用心做功課,幫助自己真心享受旅程。

(五)校際參訪與職場參訪

  在九年級會考後,學校會舉辦各種參訪活動,像是高中職五專參訪,幫助學生真正走進未來要生活三到五年的環境,預備自己邁向下一階段的心情。並且透過職場體驗,像是本校曾經舉辦餐廳飯店、汽車工廠、設計公司、3D動畫公司、攝影棚與擔任導播……等,想像未來的工作情境,深入思考自己真正有熱情有動力的生涯進路。如果家長們工作的公司或機構願意開放給學生參觀,也歡迎主動告知學校輔導室,幫助學生有機會擴張職場視界。

 

四、從世界的需要看見你的生涯夢想

  近年來,在生涯探索與適性輔導的推廣下,有越來越多的國中生,在國三與輔導老師約談時,就會開始詢問大學科系的訊息,有人會說,國中跟大學距離會不會太遙遠啊?但是仔細想想,國三生其實還有三年半就要升大學選科系,如果他高一與高二都在玩,高三上學期拼命在唸書,他從學測考完到放榜做書面資料,真正在做科系探索的時間,大概不到一兩個月。也難怪有許多大四畢業生不知道未來要幹嘛?甚至覺得自己選錯科系!這可能是因為他高三畢業那年就沒有好好想清楚,而他為什麼會選高中呢?會不會其實他更適合唸高職或五專,而這可能是他國三那年就沒有搞清楚自己真正適合的方向。

  從國中開始進行生涯探索,目的並不是希望他在九年級就可以搞清楚人生最終的方向,而是希望他養成探索的習慣、提早開始往未來看,就算看過去模糊不清也沒有關係,他會開始蒐集資料、吸收新知,並與重要他人對話。生涯探索也可以幫助學生漸漸找回對自己人生的自主權,進而養成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

  而生涯規劃不應該只是獨善其身,更要兼顧所屬時代與環境的需要。有些學生做完性向測驗與興趣測驗,統整了結果,加上認識諸多各行各業,進行了「適配性」的討論,但為何還是有種找不到方向的感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不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需要他?」舉例來說,以台灣目前少子化的現象,學生越來越少,教師缺額也越來越少,有許多教育大學或師範學校的學生乾脆不修教育學程,另謀出路,因為覺得不缺老師。但是真的不缺老師嗎?聯合國在2015年提出了「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為了實現SDGs中設立的教育相關目標,全球需增加將近6900萬名中小學教師。如果你只要當一個「台灣教師」,你會覺得台灣不缺老師,但若你要當一個「全球教師」,其實教師缺額是很大的,而且非常缺乏教學能力優質、品格態度良好的教師。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創辦人)、連加恩醫生(非洲醫療外交替代役)、馬偕醫生(19世紀末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就是很棒的典範。全球有各種不同的需要有待支援,產業也日新月異地不斷汰換更新,親師生要一起通力合作,幫助學生具備國際視野、藍海思維與人道關懷的素養,寬廣地探索未來、設定夢想,以期未來能過一個豐富自己又祝福別人的美麗人生。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多元智能: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multiple_intelligences

學習風格:https://www.verywell.com/vark-learning-styles-2795156

學習風格: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628/s00005/1467051103773

生涯輔導網站:http://www.fdhs.tyc.edu.tw/~guidance/career.html

八階段發展任務: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ik_Erikson

生涯興趣量表: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lland_Codes

王玉珍、田秀蘭(2016)。青少年生涯目的感的概念發展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264,37-51。

生涯目的感: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6376-如何教出有目的感的孩子?/

生涯目的感: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2356-史丹佛教授解讀「少年漂浮現象」/

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http://en.unesco.org/world-education-forum-2015/incheon-declaration

全球還需6900萬名教師:http://www.unesco.org/new/en/media-services/single-view/news/close_to_69_million_new_teachers_needed_to_reach_2030_educat/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劉安婷

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創辦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沈芯菱

連加恩醫生(非洲醫療外交替代役):https://zh.wikipedia.org/wiki/連加恩

馬偕醫生(19世紀末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馬偕

 

 

註:台北市第二代國中校務行政系統https://school.tp.edu.tw/Login.action?l=tp

親心園地

父母的路?神的路?

雷靜如|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我們夫妻倆國高中時期都是屬於成績很好和第一志願一族,在生養孩子過程中,我們當然也會對孩子有所期待,這個期待就是:如果他可以成績很好、表現很優,再加上父母信仰教導和上帝的帶領,這豈不是太完美了?

  在教養孩子過程中,我們看見孩子身上有很多可能性和獨特性,雖是同一個家庭的生養和教育訓練,但長出來的每個孩子卻很不一樣,而這不一樣都好有趣、好可愛;此外,當我們越靠近神、倚靠神時,聖靈不斷調整我們的心和眼目,學習放下華人對「成績」的期許迷思,如果神都看他為寶貴,那我們就不該以「功課成績」來定義他這個人和未來唯一的路。

  說實話,在這個不斷看見孩子可能性和被神拓展調整的過程中,有時候真的很不容易。因為,華人傳統的「士大夫」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太深太重,即使我們是新一代父母,都還是要經過一番努力蛻變和掙脫來自家族和外人的眼光,才有辦法看見一條新路,並且陪伴孩子找到神為他預備合適的路。因此,過程中我也常常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是我喜歡的路?還是孩子喜歡的路?」

  「孩子適合什麼路?上帝怎麼看我的孩子?」

  「這是為了我的面子?還是上帝的面子?」

  漸漸地,我才開始從自己的期待轉移到上帝的喜歡,自己的面子(Honor & Shame)轉換成願神的榮耀在這孩子和我們家彰顯。

 

不明確性向中的觀察引導

  以我兩個孩子為例,老大哥哥在國中時期,就是很一般的國中男生—關心玩樂多過讀書,也會唸書但動力真的沒有很強,成績在班上中上,沒有強烈的特殊喜好,無論在思考或實務操作上都沒有太明顯突出。因此,我們選讀了高中。就讀高中時,還是如同一般高中生,讀書、補習和社團/團契,雖然信仰和才藝也不錯,但在選擇未來科系方面,仍然沒有突出的喜好和決定性的特長。而放假時期,也不會特別去探索和找尋資料。

  到了高三,看見他仍沒有太過明顯的性向時,身為媽媽的我就開始介入討論,我們討論的幾個重點如下:

  「哥哥,你喜歡人,人際關係也不錯,但你將來想要讀有關人和關心人的科系嗎?還是喜歡有關研究事務方面的科系呢?」他的回應是:不想讀「關心人」的科系!

  就我的觀察:

1.他的主強項是文筆,他的作文或報告的文字,常常得到課堂老師的稱讚,備受肯定!

2.他的副強項是創意,他喜歡許多有趣新鮮的玩意,也常口出幽默,反應極快。但由於創意並非主強項,因此不適合讀設計類科系。

  綜合以上,發現他只適合讀以文筆為主,創意為輔的科系;在這樣思考下,大概比較適合傳播類、記者或設計文稿方面的路。

  此外,他的個性也不適合讀「基礎學科或學術」類科系,只適合「應用學科」方面的科系。因此,一類中的文法商大概只有「商管」是有可能的,而在商管方面,由於會計、統計、經濟等太過生硬,且除非有明顯適合這方面的特質(例如:可以耐得住數字和繁瑣細心),否則不好大一就進入商業類科的某個細項科系中,只有「企管」也許較適合他,因為企管是學了基本原則後於不同處境的應用,適合他這種需要較為彈性、給予空間發揮思想創意的人。這樣的訓練也會對於將來在「傳福音」和「宣教」非常有幫助。

  因此,我便和兒子討論我對他的觀察,他也覺得很好後,我們就為此禱告,他仍然繼續準備學測和指考,但我們將此事放在心中,看看神如何帶領,是否還有其他新的發現或改變。及至考後,他大考失利成績不佳,但由於我們的想法是「盡量唸書,神帶領我們去哪裡就是哪裡」、「神會預備最合適的學校與科系」和「不重考」,因此,在失利確定無法唸「傳播類」科系後,我們就開心地填了企管系!

  果然,他如今已是大二,企管系非常適合他的個性與擅長,他曾說過:「如果以1~10分來計,高中課程是3分,大學就是8分了!」

  看見他讀了一個喜歡且開心的科系,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很開心,雖然他仍在過程中,但我們相信神的帶領絕不失誤,現在的學習是奠定未來被神使用的基礎。

 

明確性向中的鼓勵引導

  我的老二是個女孩,從小聰明伶俐、反應極快,辦事效率極高,做事有概念,實務操作強,任何事情不用我們教太多,她會想辦法找到解決之道,唯一弱點就是她的邏輯抽象思考較弱,因此數學不是很好(我家爸爸還是數學系的呢!)。

  就我們觀察她的特長,她很喜歡和人互動,很會和不同人應對進退(從小出去吃飯,若有任何需要,永遠是她主動跑去找餐廳阿姨或叔叔處理),她很喜歡照顧人,特別是小孩,曾有教會幾個家庭來我們家吃飯,大人聊天聊得太開心了,突然有媽媽說:「誒,我那兩歲小孩呢?怎麼這麼久沒來找我和哭鬧?」我們偷偷去看,原來幾個1~3歲小孩早已經在女兒房間乖乖坐好,聽姊姊講故事和玩遊戲了。

  由於女兒的性向特長非常明顯,甚至比同年齡國小國中孩子還早突顯,因此,我們試著鼓勵她,未來是不是就可以當「保母」或「幼稚園老師」。在她國小時,她還覺得帶小孩很累,但漸漸長大到了國中,她的志願越來越明顯是「賢妻良母」,最大的心願是「煮飯給先生和孩子吃」,或者是「照顧陪伴小朋友」。加上她的實務操作很強,因此我們就鼓勵她直接唸高職幼保科,而不唸高中(因為高中抽象思考科目太多)!

  在找尋北區資料後,才發現原來北區公立高職沒有幼保科,只有私立高職才有,因此我們選讀了一間教管較為嚴格,又有幼保科的學校。現在的高職和以往我們唸書時極為不同,以前讀了高職就沒有什麼前途,畢業就直接就業;然而現在高職畢業,只要你願意繼續讀,科大技術學院非常多,也同樣是大學學歷。

  現在她高一了,每天非常開心上學,學得科目也有趣很多,例如:幼兒發展、摺紙、色彩學……,也有各樣檢定。

 

順著神的帶領走

  觀察孩子的特性和神給他的那一份,鼓勵他們朝此發展,既能開心學習、又能發揮所長,將來也可以此來服事和見證神,何樂而不為?

  當然,我也知道孩子如果不是唸名校或走一些其他的路,有可能要面對來自於教會或家庭中長輩的關心壓力,因此,父母要先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狀況,也要尋求神的帶領;倘若清楚後,就要勇敢且開心地告訴各樣的關心,而非把壓力反彈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徒增不必要的罪惡感。每當我的父母問:「要會考了,他成績怎麼樣?可以上前面志願嗎?」時,我就會開心地回應:「喔!爸爸!妹妹很喜歡帶小孩,將來要當幼稚園老師或保母,所以我們就直接選讀高職囉!你放心,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也會上大學的!」

  我們並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也不斷地讀書、禱告,思想神對不同孩子的心意與帶領,也學習像馬利亞一樣,面對別人對小耶穌的說話,先放在心中反覆思想。這一路走來,最大的學習反而是「不是照我的期望」,是放下自己的想望,尋求「主的設計和帶領」;我發現,與其對抗神一定要孩子走父母想要的路,還不如順著神的帶領來走,如此不但走得坦然,也走得開心篤定。

  路是人走的,路也是神開的,走在神心意中的路是最美最好的!

 

註:我們讓孩子「不重考」的原因是:人的一生有很多可能,很多學生未來的出路也不一定是大學唸的科系(我很多學生後來走的反而是輔系、雙主修或自己喜歡的路),多花一年重考唸高中很繁重與無聊的課程,還不如多花一年在大學多修一些課程和學習。

勝利方程式

心有多寬,生涯就有多廣
──談國中生生涯規劃

許維峰│台北市信義國中教師

  生涯規劃像是一位大廚注視滿桌食材,思索著能烹調出什麼豐盛菜餚。我們都是生涯的大廚,思索著如何規劃出豐富的生涯。然而,巧廚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食材即使有再棒的想法也無法完成。生涯規劃亦然,若無「食材」同樣無法作出適合自己的規劃,這食材就是對「自我」與「世界」的認識。有人認為生涯規劃就是想讀的學校,要作的工作,這些都無法憑空想像,需根據對「自我」與「世界」的認識思量抉擇。更何況生涯不只是學校、工作,生涯會隨著對自我與世界認識的程度而展開。本文將針對「認識自我與世界」提出幾點想法,期待讓我們從「心」認識自我與世界,讓生涯有更豐富的選擇。

一、接觸是認識自我與世界的開始

  增進自我與世界的認識需要有效的接觸,無效的接觸無法留下什麼,比方說為了考試而學習,考完就忘,或是旅遊拍了很多照片,心中卻沒留下什麼。當有人問你想吃什麼,你會思索喜歡的食物並作出選擇。你為何知道「喜歡什麼」?因為吃過且吃得津津有味,因而知道喜歡的口味。你為何知道「某樣食物是你喜歡的」?同樣因為吃過而知道食物的味道、口感、香氣。所以想知道「你喜歡什麼食物」或「這個食物你喜不喜歡」都要經過「你」跟「食物」的接觸。接觸會帶來雙向的認識,認識自我也認識接觸的對象。生涯試探亦是如此,以接觸商管領域為例,你會認識此領域包含了貨品、人力及帳務管理、行銷企劃等;你也會發現自己是否具備溝通、管理、計畫的能力,是否喜歡與人互動等,進而認識自己的興趣、特質、能力,這些認識都將成為生涯規劃的依據。

二、心有多寬,生涯就有多廣

  你的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你的世界有多大,生涯就有多廣。在相同時空下生活的人群,心中的世界可能不大相同。有的人心中的世界可能是家人、學校、補習班、網路遊戲、偶像明星。有的人則更加寬廣,還包含了偏鄉服務接觸的人事物、新聞中關注的社會現象與國際情勢、音樂課深受感動的故事旋律、歷史課發現某一片地土的過往。所認識的世界不同,生涯的規劃自然不同,我們不可能將心中所沒有的放入計畫。我想強調的是「對世界的開放性」,當你對世界越開放,認識的世界自然越寬廣,能想到的生涯選項自然越多。只要有心接觸世界,不一定非得出國壯遊,其實世界就在我們周圍,若我們「張開了眼睛,打開了心門」,身邊的人事物、課堂上的內容、學校辦理的活動,都是這世界的一部份。

三、學校是認識世界的平台

  我們如何看待學習,將影響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學校課程其實就是前人對世界的認識,至少包含了人文與自然世界。人類生活在世界中,察覺到需要、遇到困難或對某些現象感到好奇,於是花時間觀察研究,進而形成對世界的認識。這些認識成了課本的內容,讓我們藉由前人認識的世界來認識世界,同時也刺激我們進一步探索世界更多的面向。

  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分數,我們就會把課本內容視為考試的答案,記憶、熟練以運用於考試。若我們將學習視為認識世界,在國文課看到的不再只是要背誦的課文、注釋、成語、修辭,我們會看到作者如何藉由文字表達思想、感受、想像,表達對人的情感、對社會的關懷。有些人會深受吸引而更多閱讀,嘗試書寫,並在此發現興趣、能力。若學習是認識世界,理化課看到的也不再只是定義、公式、題目,而是運用抽象概念解釋自然現象,藉此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樣會有人受吸引,使用所學解釋生活現象,思考如何改善生活,渴望探索未知領域。

  學校提供許多職業試探的機會,你可藉此認識世界許多面向,不管喜不喜歡都去接觸,你會經驗許多未曾接觸的世界。需要一提的是,想像與實際是有差距的,有些學生想做電競選手,認為只要玩遊戲就能賺錢,接觸後才知道訓練跟玩遊戲有很大的差別,不如想像輕鬆。這些都需實際接觸才能認識,學校的課程、活動提供許多接觸的機會,務必把握機會參與。

四、工作是轉化世界的機會

  隨著對世界的開放,你將發現有些領域特別吸引你投入,感覺樂在其中,得以發揮長才,這可能就是未來工作的選項之一。學校生涯教育幫助我們認識職業世界,瞭解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薪資、時間、甘苦、發展趨勢等,也瞭解所需的特質、興趣、能力,引導我們思考適合的職業。這是適配的概念,像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人都可找到適合的位置,在其中安身立命。

  然而,我還期待在這位置發揮影響力,讓世界更好。有些人對工作的期待是養家活口。工作確實可以維生,但卻不是唯一的目的。工作還可以讓你與世界連結,貢獻上帝放在你生命中的潛能,進而轉化世界。工作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世界。聖經上說:「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世界可以成為現在的模樣,是因為有人將自己所有的貢獻其中,世界就有了轉化。姑且不論Facebook的利弊,馬克‧祖克柏確實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模式。原本冷冰冰的工業電腦,因為賈伯斯而有機會轉變成具美學設計的「親民藝術品」。劉安婷放棄紐約醫療顧問的工作,回台創辦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改善偏鄉教育的困境。學習不只是為了分數,工作也不只是為了錢。你期待如何藉由工作轉化世界呢?

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管我們對未來有無想像,國中畢業都需作出升學抉擇。有些人對未來有憧憬,就需思考此刻能做什麼。有些人毫無想法,那麼請趕緊開放心胸接觸世界;若已是志願選填的當下,就只能根據對自我與世界有限的認識做出決定。升學抉擇的考量,除了個人因素外,對於學制、入學管道、學校特色、技職類科都需要瞭解。這些內容在輔導活動課程都有安排。若仍有疑問可請教老師,也可經由文宣手冊或網路查詢。學校、技職類科部份,我更建議親自走訪,可體驗交通過程,瞭解校園環境、實習工場,也可訪談該校(科)師生聽取經驗。職業類科部份,我更推薦職業試探活動或技藝教育,經由實作接觸才能有深刻認識。千萬不要單憑錄取分數作選擇,我們買東西都知道,價格高不代表適合自己,分數高同樣不代表適合你。我們需回到自己的能力、興趣、特質,思考適合的學校類科,思考什麼樣的選擇能幫助你達到未來的想像。

 

  對自我與世界的認識,會隨著人生經歷更加深刻豐富,所以要保持開放,彈性調整生涯規劃。聖經上說:「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上帝比你還認識你與世界,在規劃的同時向祂禱告,祂要帶領你的路。願神祝福你!

活點子專賣店

青少年牧養的策略思考與引導技巧(八)
青少年門徒培育的模式與技巧(上)

文│洪中夫牧師

  有位天使在天堂門口遇到了耶穌,對祂說:「主,祢之前到哪裡去了?」

  耶穌回答:「我道成了肉身,為世人的罪而死。」

  「主啊!妙極了!但世上的人怎樣能知道祢為他們所做的犧牲呢?」天使問。

  耶穌回答說:「我用三年多的時間訓練十二個人,並且委派他們去傳揚救恩的信息。」

  此時,天使疑惑地問:「主啊!就這十二個人?如果他們失敗了怎麼辦?祢還有別的計畫嗎?」

  耶穌說:「我沒有其他的計畫了!(註1)

  耶穌的計畫成功了,否則兩千年後,我們就沒有機會聽聞福音!

  耶穌的死,為我們的罪付出了完全的犧牲,祂知道在三年緊迫的時間壓力之下,必須裝備十二門徒來接續祂的使命;在耶穌的一生中,門徒訓練的重要性僅次於救恩,若沒有門徒,就無法把福音傳至地極……。

 

參加團契聚會能成為門徒?

青少年雖然從小參加主日學,但靈性至今沒有太多的長進。

青少年的聖經知識豐富,對上帝卻缺乏真實的經歷,也沒有穩定的靈修生活。

青少年對信仰困惑,不確定自己是否重生得救。

青少年有很棒的音樂及舞台恩賜,卻空有敬虔的外衣,平時的生活次序混亂。

每次到了考前,青少年就藉故不來聚會,他們看重成績過於敬拜神。

  上述對青少年屬靈狀況的描述,身為輔導的你是否十分熟悉?

  許多青少年工作者期待找到一套好的聚會教材,認為只要對國、高中生教授六年完整的聖經課程,便可使他們成為靈性成熟的基督徒,但結果總令人失望!因為這些教材,對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來說,多是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道理,因此對課程感到乏味,出席率不穩定。另有人以為青少年缺乏屬靈的胃口,於是以熱鬧的活動或特會來吸引他們,卻忽略聖經的教導及門徒培育,導致青少年的生命停滯不前。

  傳統「以聚會為導向」的青少年事工,教會可能投入80%以上的資源在聚會上,卻產生不到20%的果效(亦即青少年生命改變有限)。此關鍵在於團契聚會或主日學只是牧養的一部份,而整全的牧養則另需具備門徒培育與小組關懷的功能,如下圖所示:

 

  我們發現,若輔導對青少年缺乏真實的關係與造就,僅一味要求他來聚會,多數青少年是不會因活動或節目而來的。真正吸引他們的,往往是「關係」――青少年的同儕關係,以及輔導對他成長的陪伴。

  教材無法使人作門徒,唯有生命才能影響生命!門徒培育必須成為青少年事工的核心,如果忽略了,會造成疲乏軟弱,或以活動暫時支撐而成為偽裝的活力。因此,我們必須檢討現行團契聚會(主日學)的功能,融入一套門徒培育的模式,才不致在例行的聚會中流失這一代的青少年!

 

耶穌培育門徒改變世界

  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14~15)

  耶穌在傳道的事奉中,也有常人所面臨的局限。祂知道如果要得著萬民,就須把有限的精力先投注在一小部份人身上,而策略就是――塑造能繼續塑造門徒的門徒。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穌與群眾的相處約十七次,但與門徒們在一起卻達四十六次之多。特別是在最初一年半的期間,祂花了大部份時間與一小群門徒同住,和他們建立密切的關係,而非積極接觸廣大的群眾。當我們仔細觀察耶穌的門徒培育,會發現每個神蹟與教導祂都經過精心的設計,藉以提升門徒對祂的屬性的認識與信心。

  耶穌的門徒訓練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課程講授,而是將祂自己的生活直接展現在門徒面前,以此來訓練門徒,並給予效法的榜樣。最後,耶穌在服事末期交付門徒大使命,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

  「大使命不僅只是一個福音運動,更是一個門徒培育運動。」(註2)十二使徒在耶穌走向十架、復活升天後,承繼了祂的事工。五旬節聖靈降臨賜下能力後,彼得的佈道有三千人信主,爾後教會在逼迫中不斷成長,神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教會,新的領袖也開始起來牧養初代教會。

  觀察耶穌的事工,祂的目標和優先順序十分清晰――祂開啟了一個門徒倍增的運動。因此,我們也當效法耶穌來培育屬靈的下一代,使青少年成為屬靈的門徒,而青少年也能為他們的下一代,繼續培育屬靈的領袖。士師記十二章記載,約書亞和那世代的去世之後,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二10)如果我們不留意信仰的傳承,這樣的事也會發生在今日的教會當中!

 

今日青少年門徒培育的挑戰

  「門徒」(註3)原意是學生(學習者),是指跟隨師傅,向師傅學習技術、知識、生活和品格的人,「一旦稱為門徒,則代表著將自己的生命與老師的生命連結。」(註4)而基督的門徒,可說是基督的跟隨者,是一位使耶穌基督成為他生命之主的人。

  耶穌對門徒的要求有:住在主的話語裡與祂連結(約十五7~8)、要常常遵守祂的道(約八31)、要彼此相愛(約十三34~35)、要背著十字架跟從主(路十四26~27)、去使人作耶穌的門徒(太廿八18~19)等。從上述的標準來看,今日的青少年門徒應有以下的特質:

有穩定的靈修生活。

有美好的人際關係。

委身團契並樂於參與服事。

有傳揚福音的使命與行動。

在家庭及學校中有美好的見證。

  事實上,要培育這樣特質的青少年不是件易事。筆者過去長期參與學生福音工作,觀察教會無法有效培育青少年門徒有幾個原因:

缺乏合適青少年的門訓教材與教學法。

缺乏激勵青少年參與門訓的有效模式。

缺乏對各階段屬靈成長的評估與輔導。

多以事工的訓練取代內在生命的塑造。

不是每個輔導都是能培育門徒的門徒。

  目前坊間有許多門徒訓練的教材,例如直奔標竿四壘課程、三元福音倍進佈道法、學園傳道會四階段門訓、導航會門徒訓練法、雙翼養育系統等,但這些多半是為成年人所設計,即便少數海外機構出版青少年門訓教材,但處境和國內狀況不同,有時不易直接套用。因此,如何發展一套適合華人特質及處境化的青少年門徒培育模式,不啻是台灣教會所面臨的挑戰!

 

「一對二」的門徒培育策略

  有效的門徒培育包含兩個指標,一是「生命成長」,例如對真理的渴慕、價值觀的改變、人際關係的改善、委身服事的行動等。另一方面則是「不斷倍增」。正如保羅吩咐提摩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保羅造就提摩太,提摩太再造就忠心能教導的人,此人再去培育他人,如此四代持續傳承。

  門徒培育的方式有很多類型,主日學教育、小組聚會、歸納法查經、大班授課、造就性營會、一對一門訓等,都是常見的做法。筆者在此針對青少年提出「一對二」的門徒培育策略,主要的關鍵在於發揮同儕的影響力。

  我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對權威比較敏感,如果培訓者過於嚴肅或嘮叨,他們就會感到壓力或缺席。相反地,若一位培育者關心兩位青少年,能避免上對下的關係,提高談話的互動性,青少年和同輩朋友一起出席也比較不會感到孤單,即或其中一位缺乏學習動機,還可請另一位成員鼓勵他繼續參加。相對於傳統「一對一」門徒訓練,青少年族群用「一對二」的方式比較容易成功。

「一對二」青少年門徒培育策略

  一位培育者邀請另外兩位青少年,彼此委身立約,進行一個以聖經為根基的課程。每週或兩週見面一次,每次40分鐘。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青少年有能力成為培育者,依此方式再去培育其他的人。

(為避免異性之間不必要的困擾,培育者和青少年應以同性別為原則。)

  國、高中生階段的青少年面臨課業壓力,要在例行的聚會時間以外,另召開小組型式的門徒訓練,常常找不到合適的時間。但「一對二」的門徒培育較為靈活,輔導可請學生聚會前提早40分鐘到教會,或是聚會後晚40分鐘離開,以此進行課程。倘若青少年週末因故無法參加聚會,培育者也可以和學生約在學校附近見面,或是下課後找地方交流,甚至用電話懇談也是可以的。

  「一對二」的門徒培育是以關係為導向,培育者與門徒之間有親密的連結,能深入地碰觸他們內在生命的問題。建議安排對象時,兩位成員的靈程階段應大致相同(例如:同屬靈程指標中的「相信」階段,或同屬「委身」階段),如此在教材的選擇及培育上才能同步進行。

  總而言之,「一對二」門徒培育,重點在邀請人進入一個互愛守望的關係,並針對個人成長所需,量身訂作適合的教材。在時間的進展中,必須聚焦於成員生命的改變――培育者不僅是教授課程,也要藉由彼此的互動交流,達到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造就目的。

 

4D青少年門徒培育模式

  門徒培育是精心設計一個過程,藉以幫助人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使他們在基督裡長大成熟,樂於分享基督的福音,並成為能塑造門徒的門徒。

  在策略的運用上,參與者的年紀越輕,培育的過程就要越系統化。相反地,成年人或靈性成熟者,培育計畫則可更具彈性,並依對象的需要靈活調整訓練方式或教材。筆者建議,教會應在青少年團契(主日學)的運作外,另輔以門徒培育的模式,使青少年在牧養上得到整全的關懷。

  以下「4D青少年門徒培育模式」(註5), 乃筆者針對12~18歲的學生所設計,期待藉由基礎性的裝備,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信仰觀。待他們度過青春期,到了大專或成年人身、心、靈都趨於成熟後,可再設計晉升的訓練,使他們成為有影響力的領袖。

  如果教會已經有一套門訓系統,考慮整體性,不必然要採用4D模式。相反地,若尚未有結構性的設計,中、小型教會可在例行的團契聚會之外,挑選幾位樂於受教的青少年,優先培育他們成為門徒,使青少年事工從「質」產生「量」。至於大型教會或細胞小組教會,則可在原來的系統中融入此模式,並在不同牧區同時運作,以提升青少年的生命素質。

  「D」是英文「Disciple」的代號。4D代表從「慕道」到「相信」、「相信」到「委身」、「委身」到「門徒」、「門徒」再去培育「慕道」等四個過程,每個過程都有不同的培育重點,分別是:「關懷」、「造就」、「訓練」與「差遣」。

  D1~D4是一個因材施教的過程,針對不同階段的屬靈特質,設計符合該時期所需的課程,且輔以實做的操練;期待參與培育的青少年,都能像進入「4D動感電影院」(註6),親身經歷作主門徒的興奮、感動以及生命成長的喜悅。

一、確認靈程指標

  只要是接受耶穌為救主的人,就必須作主的門徒。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時間進展會有不同的靈命差異,若要帶領一個人從慕道逐漸達到靈性成熟的地步,培育者須判斷被關懷者目前是怎樣的程度,才能給予合適的教導。

  以下針對「慕道」、「相信」、「委身」、「門徒」下定義,正如馬拉松跑者藉由主辦單位所設立的公里標示牌一般,培育者和青少年都能透過「靈程指標」,知道目前已經跑了多少距離,還要多久才能完成整個培育的賽程:

靈程指標定義
慕道 對福音有好感或不排斥者。
相信 決志信主,參與教會生活。
委身 接受洗禮、穩定的聚會及靈修,並將信仰視為優先次序。
門徒 有美好的生命品格與領袖特質,在服事及宣教中展現影響力。

 

二、以「一對二」的方式進行4D培育

  4D培育過程中採「一對二」的方式(若有必要,可增加人數,但最多不超過一對四人),每週一次或兩週一次,每次40分鐘左右,由培育者帶領青少年完成4個D的學習與實做。

 

三、4D培育過程解說

  以下培育教材名稱為筆者所自訂,目前尚在研發編寫中。讀者可參考附件「青少年門徒培育教材使用建議」(下期刊登),先行使用坊間出版的材料,或至「中華發光使命協會」網站(http://www.cm-shining.org/),下載筆者已完稿的《新人手冊》、新人畢業證書、D1~D4結訓證書,以及學習護照等檔案。

D1關懷過程――慕道到相信(4加4課程)

(一)參加一次Big Day 週末外展活動

(二)新人啟航――《新人手冊》(4課)+頒發「新人畢業證書」

(三)生命贏家――《發現新生命》(4課)

《新人手冊》課程 發現新生命》課程
教材共4課  目標:與新朋友建立關係 教材共4課  目標:帶領新人決志信主
第一課:認識青少年團契 第一課:到底有沒有神?
第二課:我是特別的人 第二課:上帝愛世人
第三課:肯定自我價值 第三課:墮落與救贖
第四課:我的人際指數 第四課:新生命新生活

Big Day亦可稱為「週末派」外展活動。建議每2~4個月內舉辦一次(可視需要增加或減少,但至少每半年一次),藉此邀請新朋友參加團契活動。具體做法有:週末一起烤肉、包水餃、騎自行車、唱詩歌、電影欣賞等。過程中暫時不傳福音,以吸引慕道者參加,讓他們感到自在。

可請在D3培育中的青少年(或某位輔導),在Big Day後邀請新朋友參加4次的《新人手冊》課程。第一、二次可送對方小禮物(例如經句卡),以表對他的關心。

完成《新人手冊》者,可於正式聚會時獲頒「新人畢業證書」。

發給「新人畢業證書」後,即可再給新朋友一本「學習護照」,鼓勵他繼續參加D1《發現新生命》課程,以及之後D2~D4的學習。

《發現新生命》課程可由輔導或正在D3培育的青少年負責帶領。

完成《發現新生命》四次課程者,即可獲頒「D1結訓證書」。

  

D2造就過程――相信至委身(8次課程)

(一)青苗茁壯――《基要真理》課程(8課)

(二)靈修生活――《少年荒漠甘泉》

(三)協助一次Big Day行政事工

《基要真理》課程
教材共8課  目標:幫助初信者穩定聚會及靈修,並願決志受洗。
第一課:得救的確據 第五課:為何要參加教會聚會?
第二課:認識聖經 第六課:認識教會禮儀
第三課:樂在靈修 第七課:神為天父
第四課:如何禱告? 第八課:廣傳福音

每次培育前先進行10分鐘靈修分享,培育者同時也關心青少年在靈修上所面臨的挑戰。

若教會允許,上完第六課後即可鼓勵成員接受洗禮。

青少年若能穩定聚會及靈修、完成8次《基要真理》課程,並協助一次Big Day行政事工者(或協助活動帶領),即可獲頒「D2結訓證書」。

D3訓練過程――委身至門徒(6加4方案)

(一)心意更新――《門徒造就》課程(6課)

(二)靈修生活――《麻吉耶穌》、《跟隨耶穌玩真的》

(三)寫靈修筆記――每週至少寫2次

(四)參與D1《新人手冊》或《發現新生命》課程培育實習(4次)

(五)擔任一次Big Day小組長

《門徒造就》課程
教材共6課  目標:幫助青少年信仰委身,有生命改變的見證。
第一課:跟隨主的代價 第四課:勝過試探
第二課:禱告的操練 第五課:兩性與交友
第三課:新約概論 第六課:分享福音的技巧

★除了6次課程外,另有4次參與D1《新人手冊》或《發現新生命》培育實做。

以《麻吉耶穌》、《跟隨耶穌玩真的》為靈修教材,每週至少寫2篇靈修心得。

可安排成員在Big Day或團契聚會時分享生命改變的見證。

成員穩定聚會、完成6次門徒造就課程、4次擔任《新人手冊》或《發現新生命》課程培育者(或以配搭者的方式進行實習),且擔任一次Big Day活動的小組長者,即可獲頒「D3結訓證書」。

D4差遣過程――門徒至差遣(6加4方案)

(一)愛的傳承――《領袖訓練》課程(6課)

(二)靈修生活――《JUST愛靈修――365天遇見主》

(三)寫靈修筆記――每週至少寫4次(註7)

(四)參與D2《基要真理》課程培育實習(4次)

(五)負責策劃一次Big Day活動

《領袖訓練》課程
教材共6課  目標:鼓勵青少年參與服事及宣教事工。
第一課:人生的異象 第四課:舊約概論
第二課:領袖的特質 第五課:小組帶領技巧
第三課:敬拜生活 第六課:宣教使命

★除了6次課程外,另有4次參與D2《基要真理》課程培育實做。

以《JUST愛靈修――365天遇見主》為靈修教材,每週寫4篇靈修心得。

D4是「再生者」,可挑戰他再去使人作門徒,或未來擔任培育者的角色。

成員穩定聚會、完成6次《領袖訓練》課程、4次擔任《基要真理》課程培育者(或以配搭者的方式進行實習),且負責策劃1次Big Day者,即可獲頒「D4結訓證書」。

 

四、D1~D4青少年培育重點摘要 

培育時間
過程設計 核心目標
D1關懷
(2~4個月)
.參加一次Big Day週末外展活動
.新人啟航――《新人手冊》(4課)
★頒發「新人畢業證書」
.生命贏家――《發現新生命》(4課)
★頒發「D1結訓證書」
認識團契
建立關係
決志信主
D2造就
(2~4個月)
.青苗茁壯――《基要真理》課程(8課)
.靈修生活――《少年荒漠甘泉》
.協助一次Big Day行政事工
★頒發「D2結訓證書」
穩定靈修
初信造就
決志受洗
D3訓練
(2.5~5個月)
.心意更新――《門徒造就》課程(6課)
.靈修生活――《麻吉耶穌》、《跟隨耶穌玩真的》
.寫靈修筆記――每週至少寫2次
.參與D1《新人手冊》或《發現新生命》課程培育實習(4次)
.擔任一次Big Day 小組長
★頒發「D3結訓證書」
穩定靈修
信仰委身
生命見證
D4差遣
(2.5~5個月)
.愛的傳承――《領袖訓練》課程(6課)
.靈修生活――《JUST愛靈修――365天遇見主》
.寫靈修筆記――每週至少寫4次
.參與D2《基要真理》課程培育實習(4次)
.負責策劃一次Big Day活動
★頒發「D4結訓證書」
穩定靈修
樂於服事
宣教行動

  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後,皆頒發象徵榮譽的證書。此外,也提供參與者一本「學習護照」,內中詳細說明各階段靈程指標,鼓勵青少年訂立學習計畫。護照內有D1~D4各項任務完成日期填寫欄,以及培育者給予考核的簽名處。這些獎勵制度的設計,目的在幫助青少年在9~18個月期間,全力以赴完成整個過程。

  至於門徒培育的次數,若有特殊情況,每個D的過程以不超過半年為限,以免時間過長導致青少年意興闌珊。

(本文未完待續)


註1:改編自韓力生、加里遜,《做個非凡平信徒》(香港:宣道出版社,1997)。

註2:摘自盧慈莉,《用生命澆灌生命—一對一門徒培育者指南》,(新北市:校園書房,2017),門徒培育SP書序總序。

註3:「門徒」一詞僅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出現,共計261次,但新約中「基督徒」一詞僅出現3次。從用字數量的多寡來看,可見聖經的作者期待我們能成為跟隨主的「門徒」。

註4:摘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門徒」的一般用法。

註5:筆者以「培育」的理念取代「訓練」的概念,旨在強調「因材施教」,以培育者的角色,為不同特質及靈命程度的人,設計符合他們所需的素材,而非以教練的姿態,用高強度的訓練,要求參與者必須達到一致性的標準。

註6:4D電影通常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佈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擬引入3D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些現場特技效果和劇情緊密結合,加上影院椅子的特殊裝備,營造一種與影片內容相一致的環境,讓觀眾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等多重身體感官體驗電影帶來的全新娛樂效果。(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19362.htm

註7:靈修生活乃是結訓的指標之一,但考慮青少年課業壓力有時可放寬標準,每週至少有四天以上的靈修(含四天)即可結訓。

飛颺臉譜

熟悉又陌生的飛颺

黃牧綸│飛颺中心同工

  去年(2016)九月來到飛颺,其實是一個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因為爸媽是校園同工,我從小就在校園的飛颺、飛躍營會中長大,2004高中畢業那年在第九屆青宣當義工,上帝讓我經歷了一次生命與信仰的大翻轉,學生福音工作的種子開始在我心裡萌芽,上大學後開始不斷地回到飛躍參與服事,甚至當兵、開始工作後,神仍然恩待我,讓我總是可以放假或請假參與寒暑假的營會。在這個過程中,我漸漸地確定,上帝要帶領我進入校園團契做學生工作。於是前年(2015)我就毅然決然辭掉了原本的工作,來到校園擔任青宣秘書,心裡想著在青宣結束後,應該可以像前兩屆的青宣秘書一樣,留在我熟悉的飛躍擔任行政同工,殊不知飛躍這兩年都沒有人事變動,又剛巧飛颺有兩位同工離職,在這因緣巧合下,我來到了飛颺。

  對我來說,飛颺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為我從國小五年級開始參加「小飛颺營」,國中更是每年寒暑假都會參加好幾梯的飛颺營(當時飛颺寒暑假都會辦很多不同主題的營會:挑戰營、雙語營、籃球營、戲劇營、直排輪營……等);大學時我是飛颺戲劇班第二期的學生,更籌備過一次門徒營;但近幾年飛颺的事工和國中生的樣貌,對我來說卻又是非常陌生的。

  其實剛來到飛颺的前兩個月,一切都還在認識中,一個接一個的事工就接踵而來,每個週末都有活動,每天都被事情追著跑,根本沒有時間思考跟消化。但感謝主,跟我同組的夥伴是認識了十幾年的熊玉,我們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認識彼此、磨合做事方法,而過往的工作、服事經驗也讓我可以比較快進入狀況。經歷了一整個學期的事工,對現在的飛颺和國中生,我開始有了一些想法和負擔。

  飛颺相較於飛躍、大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國中沒有辦法成立團契,我們需要透過和福音老師密切的合作,用一學期一次兩次的進班帶活動、學期間或寒暑假的服務隊,吸引學生一點一點靠近信仰。面對著重鬆土、撒種的國中福音工作,非常需要有長遠的眼光,用耐心陪伴學生,慢慢地建立關係,把握適當的時機點到信仰。

  我在育成高中團契做新生工作時,遇到一位基督徒新生因為暑假參加飛颺服務隊,於是就有了邀請她參加團契的基礎;記得有次團契聚會我請大家分享曾有過的服務經驗,一位非基督徒新生就說他國二時曾跟飛颺去過服務隊,我非常驚訝,原來他是金華國中的,而金華的輔導老師和飛颺合作好幾年了,因此他對團契不感陌生,也對信仰有興趣。飛颺的事工型態,要看到明顯的「成果」(決志、進到教會),其實是少的,但上帝就藉著這些讓我看到飛颺事工的價值和重要性。

  「志工食堂」是我現在主要負責的事工。校園事工常需要許多志工的參與,相較於飛躍、大學,每年都有一群畢業生作為班底,飛颺在志工徵召方面就相對困難許多,因此志工經營就成為很重要的一環,於是有了「志工食堂」!每個月一次,邀請曾經跟飛颺有過任何關係的人,一起吃飯、分享近況、彼此代禱,也透過不同的主題有些新的學習,盼望飛颺不只是一個邀請他們來服事的地方,更是一個樂意關心他們、陪伴他們成長的「團契」。

  面對新的年度和工作,請大家為我禱告:

用心籌備每一次的「志工食堂」,讓志工們都能有滿滿的收穫。

為所帶領的育成團契禱告,希望學生能在高中階段清楚認識信仰,並願意委身跟隨主。

為我能有穩定的靈修禱告,在忙碌的生活中,仍定睛在神身上,得著充足的力量。

飛颺燙手新聞

活動看板


 

2016年12月及全年累計財務報告


★感謝主的供應,也感謝大家的關心、奉獻和禱告,新的一年仍需大家在主裡的支持與代禱。

=====================================

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Fly Young Youth Development

劃撥帳號: 17903082

戶名:校園福音團契飛颺

地址:106台北公館郵局第144號信箱

電話:02-23682361轉333、213

傳真:02-23681044

Email: flyyoung@cef.tw

網址:http://flyyoung.fellowship.tw

=====================================

中心消息與代禱

訓練組

為已開課的體驗學期班29期(台北)、體驗密集班(台南)禱告,求上帝帶領講師團隊及飛颺同工團隊的教學,求神賜給講師們心中的純正、手中的巧妙,將適合現今青少年福音工作的知與能傳遞給學員,並激勵學員願將所學為主所用。

求神繼續使用每個月一次的志工食堂,更多凝聚志工關係,並切實關心志工們生命生活工作各方面的需要。

教育組

本學期飛颺預定舉辦三梯次單天或週末「服務學習福音隊」,繼續在學期中接觸國中生,請為尋找合作對象及國中福音工作代禱。

針對九年級班級,飛颺特別於本學期會考後到畢業典禮前的時間,設計「九年級進班活動」,與學生探討生涯規劃、兩性關係、自我形象、時間管理等生活切身議題和高中生活分享,期盼製造福音進班的機會,讓學生升上高中後有機會繼續認識信仰。歡迎國中老師來電飛颺洽詢,也為九年級面對會考的學生特別禱告守望。

為新的學期福音教師有智慧與體力帶領班級,與學生有好的互動代禱,求神使用福音教師成為學生的陪伴與祝福。

教師組

今年教師成長營時間訂於八月21~23日,地點在新竹聖經學院,主題為「體驗‧省思‧再出發」,求主施恩使用教成營所寄發的報名表和海報,讓想參加的老師學生都能順利接收到訊息,願主開通達的路,使報名沒有攔阻。詳細內容請上教師網站瀏覽(http://teacher.fellowship.tw)。

教成營講員都已邀請到齊,請為他們的準備有聖靈引導代禱,也祝福他們在預備的過程中自己也得著激勵。

教成營中將邀請兒童萬國佈道團協助辦理兒童營,求主賞賜智慧,請為開會籌備及彼此的配搭協調順暢代禱。

營會組

感謝神!三星服務隊與桃輔營順利結束,求神保守教會及志工後續的跟進,也親自在學生心中繼續動工。

今年暑假各梯次的服務隊開始籌備,請為飛颺同工與眾合作教會的洽談、協調代禱。

中心消息

自本期起,《飛颺少年》雙月刊改版並增頁,期盼能傳遞更多更好的內容給關心國中福音工作的弟兄姊妹,歡迎推廣訂閱,也懇請您奉獻支持飛颺文字事工,願神使用每一期雙月刊,祝福更多人。

寒假後開始密集進行辦公室搬家打包工作,求神賜智慧給同工們知曉如何取捨、有效率地整理資料和物品。

資源寶庫

書名│在巴比倫上大學:但以理書教我的人生通識課

作者│毛樂祈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加拿大維真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現為《校園雜誌》副主編。少男時代,以為好好讀書就是為了榮耀神;大學時期,遵循著世界的聲音,以為藉此人生便能一路攀升。然而歷經一連串挫敗之後,上帝帶領他開始經歷信仰的探險之旅。自從第一本《小老百姓神學》感動讀者致力真實地跟隨耶穌,透過這本《在巴比倫上大學》,他繼續把這份關懷帶到人生的百態現場。

 

  不管是卯起來讀書的資優班學霸、卯起來不讀書的放牛班魯蛇,都不得不承認,讀書影響重大。但是,其實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需要去回答:讀書要做什麼?和基督信仰有什麼相關?事實上,絕頂聰明的但以理,當年在巴比倫帝國也曾遇到類似的挑戰。尼布甲尼撒王灌輸各樣知識,要但以理臣服於他,他希望但以理遵行「巴比倫邏輯」,乖乖接受各樣知識和巴比倫帝國的榮華。本書作者卻帶我們回到但以理的故事中,看到有一個更大的上帝國度,勝過眼前可見的巴比倫國度。他對我們提出挑戰:大學不足以定義你的人生,上帝才是;人生不應該為了學業而活,是為一個更大的使命而活!不管是學霸還是魯蛇,都需要被重新定義。

飛颺快訊:飛颺志工食堂
飛颺快訊:2017年春季飛颺青少年事工人才訓練

詳細課程訊息及網路報名請上飛颺網站:http://flyyoung.fellowship.tw

 

上一頁
電子報訂閱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