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期
飛颺少年雙月刊 第51期 2011年5、6月號

 


親愛的讀者,平安!

  在校園霸凌事件頻傳之際,主任的話「自助 人助 天助」,文中提到飛颺期盼能透過營會真實地將屬天的愛和勇氣帶進青少年孩子的生命中,幫助青少年不放棄希望,渴望改變,得著從神而來的光明,並勇於將生命之光帶入人群中,發揮影響力。

  本期飛颺聚焦「漫談教會自辦青少年短宣(下)」,作者以親身帶領青少年短宣的經驗,分享在短宣前、中、後該如何引導青少年反思,使短宣能擴張青少年的境界,跨出舒適圈,更深體驗「宣教」對於靈命成長的好處。

  新專欄青春少年郎由李鴻志牧師所執筆,藉由「掉手機記」一文,和你我以及青少年思考生命的意義。

  電影「聽見天堂」中,描述父母親透過矇眼與視障孩子們的生命相遇故事,作者與您分享心中的感動,學習謙卑聆聽並且站在他人的高度與角度,能夠幫助人經驗到天堂的美好。

  親心園地「一顆自願停在地上野草從裡的星星──《繆叔叔的故事》」,作者透過《繆叔叔的故事》這本書,重新燃起對教育的熱忱,並再次挑旺起在信仰中所失落的起初的愛心,願與每一位學生教育及福音工作者分享這本書所帶來的感動。

  「三感生活──退休教師之心靈雞湯」一文摘錄整理自今年初退休教師成長課程的內容,王裕一牧師以「對神感恩、對人感謝、令人感動」之三感生活勉勵每一位弟兄姊妹,使生命流露出屬神的馨香之氣。

  本期活點子專賣店「不再一樣的生命(一)──應用實物教材向青少年分享信息的技巧」,作者分享與「不再一樣的生命」有關的實物教材,包含手套的價值、神奇的發泡錠、火與紙杯、正中靶心的箭、永永遠遠,幫助您在牧養青少年時擁有「手中的巧妙」,並用諸般的智慧,把個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引導至神的面前。

  「飛颺燙手新聞」有飛颺5~7月的活動看板、2011年2~3月財務收支報告,及中心消息與代禱事項,讓關心飛颺的您瞭解我們的狀況,並以關懷、禱告、奉獻等方式支持飛颺事工。

   本期資源寶庫推薦校園書房出版的YOUNG靈修日課系列新書「《摩西陪我出埃及》」,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幫助青少年認識且經歷那位又真又活的神,脫離舊人邁向新生。

   飛颺快訊「2011夏令飛颺營會核心志工徵召」,今年暑假飛颺營會需要徵召體驗教育引導員、活動同工、小隊輔導、禱告同工、攝影同工,邀請您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為主爭戰!

   飛颺快訊「2011年飛颺教師成長營」,時間訂於8月24~26日,地點為新竹聖經學院,主題為「活出好關係──與愛連結的生命」,歡迎國小、國中、高中(職)、實習老師、修習教育學程之學生報名參加,名額僅100位,六月底前報名另有優惠,欲報請從速!

祝大家

平安喜樂‧主恩滿溢

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 敬上


本期內容索引

主任的話:自助 人助 天助
飛颺聚焦:漫談教會自辦青少年短宣(下)
青春少年郎:掉手機記
親心園地:聽見天堂
親心園地:一顆自願停在地上野草叢裡的星星──《繆叔叔的故事》
親心園地:三感生活──退休教師之心靈雞湯    
活點子專賣店:不再一樣的生命(一)──應用實物教材向青少年分享信息的技巧
飛颺燙手新聞:活動看板‧財務報告‧中心消息與代禱
資源寶庫:摩西陪我出埃及
飛颺快訊:2011夏令飛颺營會核心志工徵召
飛颺快訊:2011年飛颺教師成長營


若您無法閱讀電子報,請至校園福音團契官方網站觀看。
若您不想收到
飛颺少年雙月刊請按此,輸入您的Email,
可直接勾選電子報取消訂閱,或來信告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欲瀏覽各期飛颺少年雙月刊文章,第1~39期請按此,第40~51期請按此
謝謝您為校園福音團契的奉獻、代禱,願上帝賜福與您!


【主任的話】

自助 人助 天助

楊雯卿│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霸凌」這兩個字,近來經常出現在各式媒體報導中,也引起各界的討論和注意。霸凌的過程中,蘊藏著複雜的互動狀態,牽涉的各種角色可分為:一、欺凌者:發動欺凌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二、受害者/被欺凌者:受到欺凌的人;三、協助者: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四、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嬉笑或吶喊助威;五、保護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但這樣的人通常為數不多);六、局外人:置身事外(有些是因為害怕幫助受害者後,會讓自己受到欺負,因而假裝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轉學或住院等無法到校上課時,欺凌者便可能從局外人裡挑選下一個目標)。

  〈改造野豬妹〉是2006年紅極一時的日劇,改編自作家白岩玄的同名小說。劇情描述一個個性陰暗、內向、害羞、懼怕人群的女學生小谷信子,轉學到新班級後,被班上大姐頭帶頭排擠和欺負;劇中呈現出校園霸凌中的各種角色,其中「保護者」—桐谷修二和草野彰是關鍵人物。他們兩人因為看不慣班上大姐頭一直欺負信子,便暗地裡幫助她,改造她的外貌與個性,最終目標就是希望她能像普通高中女孩一樣快樂。這個改造計畫不僅成功地幫助了信子,也改變了整個班級,而這轉變的重要因素,就是「愛」和「勇氣」。

  新聞報導中,我們所見的是沈重的事實,許多被霸凌的學生得不到幫助,身邊沒有保護者。這一年裡,飛颺帶領國中的高關懷小團體,有幾位國中生正面臨這樣的處境,他們因此害怕並逃避上學。國三的小芬(化名)說:「他們只要不欺負我就好了,我一個人沒有關係。」我感覺到她的孤單和痛苦,心中何其難過。

  那些迷失方向、處在絕望痛苦中的青少年,多麼需要知道,上帝能親自成為他的保護和幫助,使他再次堅強起來;上帝也會讓他的身邊出現愛他、幫助他的人。當大衛面對掃羅的逼迫時,他呼求著:「耶和華啊,與我相爭的,求你與他們相爭!與我相戰的,求你與他們相戰!拿著大小的盾牌,起來幫助我。抽出槍來,擋住那追趕我的;求你對我的靈魂說:我是拯救你的。」(詩卅五1~3)大 衛能在患難中繼續仰望神,沒有失去盼望的原因是什麼?是從人而來的幫助和保護。上帝幫助人的方式,往往不是魔術式的從天上伸出大手來搭救,而是預備了一群人,在看似危難的時刻,給予最即時的幫助。就像上帝為摩西預備了葉忒羅;為基甸預備了未向巴力屈膝的一隊精兵;也為大衛預備了約拿單、亞希米勒和一群跟隨者。

  我們盼望能有更少的欺凌者和受害者,而有更多的保護者出現。願那處於絕望深淵的青少年,都能如同〈改造野豬妹〉女主角小谷信子願意接受改造,也如同大衛渴求上帝,熱切尋求神的幫助,先有「自助」的體認,堅強起來,才有改變的可能。願興起更多青少年擁有愛和勇氣,如同〈改造野豬妹〉男主角桐谷修二和草野彰成為他人的保護者,盼有越來越多的「人助」在群體中發揮影響力。「天助」雖不一定是上帝從天而降的救援,但卻是使絕望者再次堅立起來、使保護者擁有足夠的愛和勇氣的力量來源,是這世代青少年唯一的希望。今年暑假,將有100位福音教師和400位青少年參與在飛颺各樣營會中,深願上帝繼續使用我們,透過營會能真實地將屬天的愛和勇氣帶進這些孩子的生命中,幫助青少年不僅「自助」, 不自我放棄,渴望改變;並敞開心領受「天助」,重獲希望與光明;更是成為「人助」,將生命之光帶入人群中,發揮影響力。


【飛颺聚焦】

漫談教會自辦青少年短宣(下)

文│飛鳥

  以上期提到的疑問來做開場──對從小被灌輸而來的信仰教導作反思是對的嗎?參加短宣的青少年來自教會,無論他們是否在基督徒家庭成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薰陶」,早就對很多教導「朗朗上口」,但未必「如數家珍」。「走出舒適圈」有時便像是一種綜合操演,讓平時在教會裡學習到的信仰觀念,有機會「操練」。走出舒適圈前,他們不必思考如何在逆境中以信心仰望神,但在短宣的挫敗中,卻得要學習如何在「看不到結果」時仍然相信神在工作;在走出舒適圈前,他們知道基督徒有責任傳福音,卻不完全經歷到「我就常與你們同在」(太廿八 20)的應許,但在短宣中,他們便能經驗到傳福音的喜樂,甚至經驗到在人看來不可能的事上,上帝成就了奇妙之事!對於他們從前認為「理當如此」的信仰教導,在走出舒適圈後,卻要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而不只是像法利賽人般「死守」律法。這些都幫助他們把存在於頭腦的信仰知識,化為真正的信心,使他們不是只有死守那刻在石板上的律法,乃是把律法刻在心板上,從心裡去遵行聖經的教導。

  不過,這樣的「更新」並非碰到「衝擊」時會理所當然地發生,若沒有人從中引導的話,結果可能是很不一樣的。回想我第一次在母會帶青少年短宣時,因經驗不足以及只是配搭的角色,沒有太多參與在「教導」的行列,結果在短宣過程中,當青少年發現「差異」(發現在母會用的那一套,在當地用不上)時,因為缺乏事前的教導和引導,他們最後思考出來的結論卻變成「那些我們所服事的兒童怎麼這樣?好奇怪!」。

  因此,有必要討論一下「誰」該負起引導的角色,以及「如何」引導他們。

家長

  根據我的觀察,教會家長對於青少年參與短宣通常有兩種反應:一是認為那是浪費時間的,另一種是樂觀其成的。近年來,國內吹起一陣「出國當義工」的風氣,這多少反映出台灣人開始想要走出「島國」的巢臼,想讓自己的孩子體驗更多元的生活,開闊孩子的國際觀;但另一方面,孩子卻是「花大錢」「出國」「旅遊」加上「幫助窮人」,這些想法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強者」心態。若家長認為讓子女去短宣,是一件值得「炫耀」且「時髦」的事情,那不只對於孩子的靈命成長沒有幫助,甚至會是一種阻礙,孩子不但無法在這些「出去」的經驗裡,存謙卑的心學習、反省、付出,反而讓自己感覺「高人一等」,這就可惜了。

  因此,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應是抱持謙卑的心,讓孩子有機會脫離父母所營造出來的「舒適圈」,使他們有機會「跟著上帝去冒險」。鼓勵他們去短宣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能「經歷上帝」,並期待他們的信仰能得到更新。家長在同意或安排他們去短宣前,便可與他們討論去短宣的目的,去到短宣可能會面臨到的「衝擊」有哪些?該如何來面對和反省?通常在短宣中所面對的「文化衝擊」其實很有限,因為時間太短,不足以形成對生活很大的影響,但這些衝擊卻能夠激發他們「反思」的動力,使他們有機會針對一些問題作更深入的思考。

  短宣出發前,鼓勵他們更深地認識服事對象,若孩子個人可以利用時間上網收集資料、閱讀,甚至開始為服事族群禱告,都能預備他們的心去面對「衝擊」,以及在心裡挪出空間來接納他者(引用沃弗在《擁抱神學》裡的措辭)。一個以「愛」為出發點的短宣,尚未出發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另一個在出發前家長可以做的,是鼓勵孩子「自籌經費」。家長和教會不是理所當然應該支付孩子短宣中的一切支出,我個人主張至少要留部份經費空間,讓孩子自己籌措經費(即家長或教會只支持部份,剩餘部份要由他們自己想辦法募款)。因此,他們便要在行前開始針對服事對象進行瞭解,對於短宣的工作內容要有一定的規劃,並且具體地說明短宣隊以及他個人在此次短宣中的學習目標。 家長可以以「準支持者」的身份,聆聽孩子的報告,並按其努力程度來給予支持;另一方面,也引薦其他長輩,讓他們重覆做著同樣的報告,報告的如何並不重要, 目的是讓他們更珍惜那透過自己努力而爭取來的金錢。傳遞異象的人往往因著不斷地傳遞異象而更深地被異象所感動,換句話說,孩子會因為不斷向長輩們傳遞負擔,而對所要服事的族群更有負擔。

  家長在孩子出發去短宣前,也可提示孩子在短宣時可以觀察和思考的方向,例如:觀察當地人的生活形態和水平,和我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這些不一樣對於帶領他們信耶穌有什麼影響?觀察上帝在服事對象、短宣隊員,甚至自我身上所作的工作,並思考在短宣的經驗中,我如何更認識上帝?這個認識是否與聖經的教導相符合?在孩子短宣回來後,最重要的是聆聽他們在短宣後的心得,並且關注在對人的愛心,以及對神的認識,並鼓勵他們將這些學習,帶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踐,使短宣的經驗不只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憶而已。

教會

  我很常聽到教會辦青少年短宣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孩子學習服事;但其實,孩子平常就可以在教會裡服事,學習服事應該不是短宣的主要目的。如前所述,短宣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出「舒適圈」,使他們的靈命能因著「文化衝擊」而有機會深化,而這需要有人引導;在短宣過程中,引導的角色便落在教會上。

  行前訓練除了準備短宣的「工作」(討論教案、預備教材、演練等) 外,也不能忘記預備短宣隊員的「心」(這在凡事講求效率的現代人生活裡,是最容易忽略的事)。這包括:從聖經來談短宣的目的、認識服事對象、短宣隊的目標、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為短宣隊、自己和服事對象禱告等。資深青少年輔導駱玫玲傳道認為,短宣不是從出發那天開始,而是在第一次的籌備會便展開;領隊和輔導們,必須從行前訓練的第一天便用心設計,好使短宣隊員在身心靈各方面都調整到最佳狀態。

  在經費籌備上,可讓隊員們自行籌措經費,有幾種方式來處理:一、所有短宣隊費用,包括公用及個人開銷,均靠短宣隊員自行籌措,無論籌措多少,教會不給予任何補助;二、主要由隊員自籌所有經費,不足費用由教會補足;三、教會負擔公用開銷,而隊員自籌食宿費用。以上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籌措公用開銷,短宣隊可以讓隊員適度參與財政規劃的過程,包括製訂預算、採買等,尤其是採買,可讓青少年學習有效地運用金錢,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

  至於個人開銷(我指食宿及零用錢)可以有兩種作法:一、個人管理:即每人籌到多少就可用多少,所以,扣掉食宿等固定支出,若學員籌到足夠的經費,多餘的就是他在短宣隊裡的零用錢;二、共享制度:即每個人將籌到的個人經費繳交公庫,再平均分配給每位隊員(這是許多宣教差會的作法)。不論使用哪一種分配方式,都在考驗他們「分享」的能力:籌措到較多經費的隊員,是否願意分享他的資源,支持其他不足者的需要?我建議決定如何分配的過程也讓隊員來參與,但需要引導,要把各種方法、利弊分析給隊員,由他們共同討論如何分配,而 領隊輔導從旁引導他們思考,並考慮到軟弱肢體的需要。

  在短宣的過程中,也不應該只關注在「工作表現」。「紀律」是短宣隊中的必要元素,這不只使短宣運作順利,也訓練學員們學習順服、服從權柄。而紀律中所包含的,就是隊員們必須參與晨更、晚禱。我發現很多短宣或營會,會忽略晨更晚禱,在「快要開天窗」時,寧願犧牲此段時間來準備節目。但站在牧養的角度,晨更晚禱才是短宣的重頭戲。晨更提醒隊員們「抬頭仰望神」,並藉由禱告把服事的結果交給神;晚禱則是讓他們從一天服事中所觀察、學習到的經驗,整理出學習的心得,並檢討、反省、改進,從短宣隊員的分享,也能達到彼此激勵、扶 持、代禱,甚至有時可以達到「解決衝突」及「和好」的效果。

  因此,教會的短宣籌備,應該要非常看重晨更晚禱的教材設計,而領隊們亦應該有一致的理念,共同看重隊員們的靈命成長,在晨更晚禱時間彼此幫補,讓隊員們能自在地分享,並引導隊員們對焦於上帝。在晨更晚禱的設計上,有些教會為了省事而各短宣隊均使用同一套教材,但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各短宣隊按照服事對象、區域和隊員們的特性,設計出針對該短宣隊的教材;若使用「中央廚房」教材,領隊們也要有能力將教材轉化成該短宣隊適用的。雖然看起來領隊本身的「引導」功力要很深厚,但其實若能在事前多作些功課、更深入認識短宣對象和隊員,領隊輔導間更多溝通、討論,通常事前的準備便足以應付短宣中的牧養需要。

  短宣後最好馬上安排分享會,讓青少年有充份的時間來分享在短宣中的學習,並鼓勵他們寫下來,成為短宣隊的心得見證集,如此可鼓勵其他人在將來參與短宣,也有個可追溯的記錄。而領隊在此時的角色,是鼓勵他們將這些經驗與學習,帶到日常生活中去實踐,有些從短宣經驗中引發出來的信仰問題,也可以鼓勵他們更深入查考聖經以得到答案。

結論

  以上所分享的實際建議,最關鍵的還是家長和教會輔導們的榜樣。若要孩子能從短宣裡學習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學習珍惜自己所擁有、學會愛人、學會捨己、學會付出、學會與神同行,家長和輔導們也要有同樣的態度才行。因此,如果你未曾參與任何短宣或「跨出舒適圈」的服事,那麼我誠摯邀請你先親身參與,並運用以上的原則,自己先去學習跨出舒適圈,學習「在心裡挪出空間給他者」,學習與神同行,那麼你將會更瞭解「宣教」對於靈命成長的好處!

附註│關於教會輔導如何帶領短宣,駱玫玲傳道的《牧養主的Young》一書中也有詳盡的分析和分享,推薦大家作為參考。


【青春少年郎】

掉手機記

文│李鴻志

  那天,朋友載我到捷運站, 刷了卡、通了關,正要搭電梯下樓的時候,摸摸手機,發現手機不見了,再找衣服的口袋及背包內都沒找到,這下真的讓我急了。明明剛剛還在,怎麼現在到捷運站 內就不見了呢?於是我趕緊找公用電話打給剛載我的朋友,問他有否遺忘在他的車內?他說沒有,這時我更急了。心裡直問,怎麼辦?怎麼辦?再撥自己的號碼看有誰撿到,但我的手機正處於靜音狀態,所以打去也沒人應答。怎麼辦呢?這可是一支不便宜的手機啊!而且裡面有我許多重要的電話資料,掉了是很麻煩的。

  不知你有否掉手機的經驗? 掉的心情是如何呢?以前我也掉過一次,掉在公車上,那次運氣算好,司機主動打電話找我,讓我很快找回它。但這一次可不那麼容易了,不知誰撿到?也不知對方 會不會還給我……。到最後,沒辦法了我只好原路回去找,看有否掉在剛下車的地方?當我走回一看,在一個角落裡、一個熟悉的手機正躺在我的眼前,我一眼就認出那是我的手機,於是興奮地拿起它來,也趕緊撥電話告訴朋友說:「我找到了,請不要掛心。」

  失落的手機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算是幸福,因為有它的主人想找回它;但人就不一定如此幸福了。當人孤單時,正處於失落感之際,不知誰會想去找他回來?難道只有孩子走失在人群時,他的父母才會著急嗎?難道成人迷失在人生大道上,就沒有人會去關心他嗎?在此之際,不知有誰會想把他找回來呢?若沒有,那這人也真是不幸,因為他的存在不如一支手機!

  掉了的手機跟掉了的人不同的地方是,手機一直被主人想找回來,因手機不能告訴主人說:「我在這裡,請來找我。」但掉了的人卻可以主動打電話告訴對方:「我在這裡,請不用擔心。」問題就在這裡,那個關心我們的「對方」會是誰呢?誰會關心迷失的我們呢?若只有父母,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要被父母關心,那我們也太幼稚了;反之,若世上連一個關心我們的人也沒有,那我們也太可憐了。

  我們都有失落的一刻,不要急於否定它,因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誰關心我」的問題。所以不要說:「我從不會碰到這一刻。」若不去正視失落感的問題,我們也就永遠不會去想:「世上誰最關心我了。」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失落了?可以問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我現在在這裡做什麼?」若我們能清楚回答以上三個問題,且現在所做的也自認很有意義,我們就不算在人生 大道上迷失自我了。然而若有人說:「我從母親的子宮來、白天上課、晚上掛網、將來要歸到墳墓去。」你覺得這答案如何?你會滿意嗎?我想多半的人都會覺得他應是處於迷失狀態。

  我們有否想過:「找到生命的意義跟創造者啟示人存在的目的是同一件事?」若我們沒有意義地活下去,也代表上帝要賜給我們的存在目的我們還不知道,這時該怎麼辦?我們一定要去問上 帝,因為祂也急於想要告訴我們答案。正如孩子走失時,父母無論去到哪裡,都不會心安一樣;若我們一直處於遺失狀態,上帝的心也同樣不會心安。

作者簡介│李鴻志牧師,過去曾在教會擔任主任牧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也是《中信月刊》、《傳揚月刊》專欄作家,著有《與好品格作朋友》、《結交朋友》、《小小故事心之語》、《關心你的下一代》等書,非常適合青少年朋友閱讀。


【親心園地】

聽見天堂

趙思怡│社青

你想像中的天堂是什麼樣子?

  〈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是改編自義大利著名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故事。十歲的米可對於電影十分著迷,但在一場意外中喪失了視力,他被迫轉入了一所由教會指導的視障學校。剛開始, 憑藉著對光影殘存的微弱知覺,米可依舊認為自己是「正常人」,隨著能見度逐漸消失終至失明,他除了痛苦地適應著失去光線與色彩,也奮力挑戰學校的教導方式。

  學校盼望能教育這群視障小孩以「正常人」的方式學習、表達、感受,或許這也是父母心底無聲的吶喊。在當時,視障學生只能被期待成為織布工人和接線工人,而米可卻展現了對聲音的敏銳 與興趣,一項要求以文字描述四季的作業,他用聲音記錄了季節的遞嬗,後來,他甚至召聚了一群人製作了廣播劇。米可的「不同」挑戰著傳統的權威,雖然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卻引起了同為盲人的校長強烈的敵意。在米可將被開除之際,得到外在團體的聲援,校長因此下台。而一向在校慶時以排演話劇的方式邀請父母一 起同樂的傳統,也嘗試採用米可的廣播劇來呈現,每位父母被邀請戴上眼罩,一起在黑暗中聆聽聲音的表情,沈浸在與自己孩子處同樣高度所帶來的感動。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中 說:……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在生活中,透過陪伴青少年,參與營隊、短宣,或者平日關懷的社會議題與行動,能接觸到不同背景與需要的人,有時候,我會問上帝為什麼世界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有些人天生是這樣的處境?上帝的愛是不是有差別?更進一步會問,如果教會與團契生活是天國的預嚐,如何使福音成為他們的好消息?信仰該如何面對、談論階級、權力、弱勢呢?

  我還沒有答案,不過這部片成為了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天堂難道只能用看的?不能用聽的?我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在定義天堂與幸福?是不是只有某種生活形態和機會才是幸福?這部片子也成為 了一扇窗,讓我漸漸能體會神安排人在不同位置上,都能經歷神的美好,是阿,上帝的愛是有差別,差別不在於多寡,而在於方式不同。謙卑聆聽並且站在他人的高度與角度,幫助他們經驗到天堂的美好,這也間接釋放自己經歷神的多元與豐富。

真實的相遇

  在〈聽見天堂〉中,父母親透過矇眼與孩子們真實的生命相遇,釋放了「正常」在彼此心中的苦毒。當我們學習以創造的眼光看見生命的獨特,生命就不會只有一種解答,不僅幫助他人真實遇 見神,也幫助我們自己遇見生命的真實。就像耶穌基督,因為愛,願意限制自己在「人」的樣式裡,付上代價,成就完全,我們是否也願意放棄自己慣常的「高 度」,經歷道成肉身的限制與豐富!

  天堂只能用看的嗎?你聽見了嗎?天堂的聲音……。


【親心園地】

一顆自願停在地上野草叢裡的星星——《繆叔叔的故事》

李玉美│台北市幸安國小教師

  繆叔叔——繆學理牧師(Wesley A. Milne, 1923-),加拿大人,「繆家孩子們」則叫他Uncle。二戰時,他是重轟炸機的領航員;大戰後,他成為了首批投入台灣學生福音工作的內地會宣教士之 一,「繆叔叔」三個字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已成了永遠接納、永不放棄希望的代名詞。2010年,校園書房出版了他的傳記故事,在這本書的封底上是這麼寫著的:

「地上野草叢,星星放光,二次大戰時,繆學理是顆在天上的星星……;
戰爭結束後,繆叔叔委身在台灣的巷弄裡,
用心用情,掏心掏肺,供應無數少年不盡的溫暖與鼓勵;
終其一生,他的禱告不斷散出微渺的星光……,
他,是一顆自願停在地上野草叢裡,發亮的星星。」

  這本書自繆叔叔17歲信主得救開始,完整記錄了繆叔叔宣教的一生;尤其深刻地描述出繆叔叔自31歲踏上台灣這片土地開始,直到78歲退休的許多感人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整理了繆叔叔所保存的許多珍貴照片,和134 封給其加拿大家鄉代禱同伴的代禱信。他一生沒有結婚,在台灣關懷的對象從軍人、學生、勞工,直到最後的中輟生及流浪青少年,其無私、捨己的愛心及言行,是所有從事學生福音工作者的典範。

  「Uncle,如果不是因為我知道你愛我,我就會把你殺了!」 1998年,也就是繆叔叔獻身宣教士的第50年,筆者在第七屆青宣大會上,聽到繆叔叔由這句話開始,分享了有關於他和「繆家孩子們」的故事。當時的筆者只是一位就讀師院大二的公費生,對繆叔叔身上所流露出的那份無條件的愛,實在無法完全理解,只是被其真實的見證所感動。如今,筆者自學校畢業從事教職將近十年,對於教育的熱忱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被漸漸消磨,當低落的成就感和無力感湧上心頭時,直接被衝擊挑戰的,其實更是筆者的信仰和價值觀。此時再讀到《繆叔叔的故事》,筆者終於又重新被撼動及挑旺起自己在信仰中所失落的,那份從主耶穌基督而來起初的愛心。當繆叔叔對邊緣青少年持續的愛和付出時,他走過的是怎樣 一條沒有回報又不見果效的路呢!然而當他離開台灣前,所發出的代禱信是這麼寫的:

  「自從開始照顧這些男孩子,我就不太願意寫任何有關『成功』的報 導,因這樣的工作實在沒有『速成』。需要更大的耐心和鍥而不捨的精神,也必須有心理準備,體認這是漫長而艱苦的工作。……而我們所能做的,最要緊的是在神 面前記念他們。只有上帝能真正影響他們的生命——那樣的改變方能持久。想到要離開台灣,不能再見到這些孩子——不論在天上或地上——是最難忍受的痛苦!」

  甚願那位擁有無盡慈愛的天父上帝,將感動繆叔叔的靈持續而加倍地感動我們——在台灣的每一位學生教育及福音工作者。最後,以一段深得繆叔叔共鳴的話,與所有的學生工作者一起共勉:

  我們不是要建立帝國,也沒有要競奪皇冠上的寶石,更不是要炫耀功績。我們所做的只是陪伴他們,盡一切所能,但把結果完全交給神。如此我們的愛就不再是有條件的;我們可以單單為了愛而去愛。假如一個人拒絕接受基督,我 們還是可以愛他。我們服事他,給他受教育、讓他有家可回。我們引導他到基督面前,讓他自己作決定……。」


【親心園地】

三感生活──退休教師之心靈雞湯

文│王裕一口述‧飛颺編輯室整理

編按│本文摘錄自2011年1月10日退休教師成長課程聚會內容,講員為王裕一牧師(校園福音團契訓練部主任),主題為「心靈雞湯」。

對神感恩

  老子說人生的架構是「生老病死」,生和死是起點和終點,而老和病則是交織存在的過程。可是成為基督徒後,會發現人生架構改變了,在生老病死中加入了三個重要的因素:一是「重生」,生命被神改變,這是極大的恩典;二是 「同在」,上帝與我們同在,神的靈就住在我們裡面,所以當我們面對年老和生病時,其實我們的心中會有平安;三是「復活」,死了以後會有復活,與上帝永遠同 在。人生因著加入這三個因素,生命開始不一樣,充滿了意義和價值。不是無奈地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是讚美「夕陽無限好,餘暉照人間」,每每想到此就當向神感恩。

  去年十二月至元旦時,我在一個禮拜之內,陸續聽到有四位姊妹罹患乳癌。第一位是我們教會的執事,她很勇敢地接受乳癌的治療,且她的服事沒有停止過,她只是說:「唐崇榮牧師得了肝病、心臟血管的疾病、動刀,還是到處服事 神,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我可以不躺在病床上,我就服事神。」她在等候化療的過程打電話給我,說她在等候時,已經把教會弟兄姊妹的電話打過一輪了。所以你可以發現,當人生結構改變之後,我們人生的遭遇雖是一樣,但卻可用不一樣的態度去面對。不管結果如何,我們會發現可以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困境。

  第二位姊妹是我的學生,她在信中告知她確定得了癌症,但是她在檢查過程中卻是興奮的。她的乳癌約有4公分那麼大,一般來說應是第三期了,可是外面的檢查卻是零期,她先生還說先別高興得太早,可能醫生的診斷有問題。但在尚未確定之前,她說:「我應該要高興才是,即使只有幾天,也無須把憂愁加在身上,只要活著,我們每一天都應該高興,因為我們有神。」你會發現,身為一個基督徒,因著真實地跟隨神,在風雨中仍然可以微笑。

  第三位是一位36歲的師母,得了乳癌,離開人世,然而先生依然盡忠服事神。第四位是我們教會差派到大陸的宣教士,起初也是驚慌,但她說哭完就好了,現在的心情是勇敢面對,並告訴別人:「萬事互相效力,我相信在我身上也是如此。」

  在同一個禮拜中,遇到四個需要在風雨中飛翔的鳥,可是卻發現他們是繼續在飛翔,這是因為人生結構改變的關係,這是基督徒的信心。假如基督徒不懂這些道理,便很容易被痛苦憂慮所擊倒,通常一個人獨撐是不容易的,但旁邊若有一群好朋友的話,就可以彼此扶持向前走。此外,當我們遭遇困難時,我們可以學習從心裡向神感恩,心境改變之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跟著增強。建議:學習在每天早晨起床時「開機」,開我們屬靈的電腦,密碼是「天父,我感謝你」,感恩會讓我們一整天的心情都不一樣,每時每刻都可以進入上帝的恩典當中。

對人感謝

  另外,當你願意向人感謝的時候,別人所說的話就會變得非常有建設性;相反地,若你不願意向人敞開感謝的言語,別人所說的話就會變得很囉唆。有一位牧師說過一句話:「不要用鐵鎚打你弟兄頭上的蒼蠅」,簡單的一句話點出了 重要的真理,所說的弟兄可能是你的妻子、先生、孩子、教會裡某位討厭的執事。常感謝、不挑剔,不但自己快樂,別人也能受益。記得有一次,有一位牧師在台上大聲對台下所有人說:「我和王牧師是好朋友!」,當他這樣說時,當下我覺得很愉悅,把別人當作好朋友,是能夠提升別人的幸福感。越認識神恩典的人,越有意 願和能力向人表達感謝;越習慣向人感謝的人,會有更多的朋友,也越能在人際間發揮生命的影響力。

令人感動

  我們做事也要學習走兩里路的精神,第一里路是應該、是責任,第二里路卻是出於愛。羅馬兵丁要猶太人為他們背行囊,走第一里路是應該、是責任、是規定,但若是我為了讓你可以輕省一些,多走一里路,多盡一點責任,多表達一 點關愛,那是會讓人感動的。當別人感動時,他的生命就會開始改變。所以一個基督徒,做事不該只求盡責任,在服事過程中,不只求有忠心、應該、要求、作檢討,還要加上「甘心」,願意多走一里路。走第二里路的人是不會吃虧的,因為在付出的過程中,你的生命已經在影響別人了。

  幾年前,我遭遇很不容易的狀況,當時身心靈都處在很大的煎熬之中。我被壓傷,身體疲倦,這是走二里路常常會發生的事情。詩篇卅八篇9節:「主啊,我的心願都在你面前;我的嘆息不向你隱瞞。」大衛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 轉機和安慰,提醒我轉換心情,用「心願」來取代「心怨」,因為我們在願意的過程中,常常會心力不整,心裡願意卻力量不夠,於是便會落入軟弱、疲倦、抱怨的景況中,而中了魔鬼的詭計,大衛把自己的心願都放在神面前,這就是基督徒最大的福氣,這也是走第二里路所需要的習慣。第二個安慰是用「心潔」來解「心 結」,讓我們的心再次回到上帝裡面的單純,來解開對人不滿的心結。當自己忙碌無力時,最期待別人來幫助我們,可是別人通常不太能夠瞭解你的痛苦,當你越想求助於人時,往往受到的傷害和挫折卻更大,所以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用對神的「心潔」來解對人的「心結」。

  約翰三書一章2節:「親愛的兄弟啊,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這裡提到三個祝福。

  第一個祝福是希望你凡事興盛,中文翻譯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凡事順利,像是在和上帝做買賣,要從上帝那裡得到好處,凡事興盛的原文是「美好」,希望你遇到事情能夠顯出美好。有錢是美好嗎?有錢又能善用才能顯出美好,因此重點不在於擁有,而是讓你在人際中間顯出美好,讓你有能力在人際中帶出祝福。

  第二個祝福是身體健壯,原文是意義比較廣泛的「健康」,健康不等於不生病,而是即使生病了,仍然可以好起來。心裡的美好和身體的健康是建立在靈魂的興盛。第三個祝福是如同靈魂的興盛,我們心靈的美好會使生理和心理得到益處,所以不是只求外在的美好和健康,更重要的是內在與神關係的美好,從靈裡到心理到生理,由內而外,這是約翰心中的次序。

  第四個重點是「我願你凡事興盛」,「願」的原文是「I pray」(我禱告)。所謂的祝福不是說出一句祝福的話,而是禱告,因為這些福氣的源頭在上帝那裡,所以不是我為對方祝福,他就可以得到,而是我為他禱告,使他能從上帝那裡得到祝福。當我們時常練習為彼此禱告時,慢慢地就會發現,彼此的家庭和事奉就會更顯出不一樣。

  在我的教會裡有五位執事,負責五個事工,我在一星期的五天裡,分別為五位執事的家庭和事工禱告,每當進入教會時,就會感受到彼此的心靈是相契合的,當你為對方禱告時,會發現他好可愛,連缺點都會變得可愛,因為你的心態不一樣了。所以「令人感動」不單只是在做事,也是在為別人禱告:「我願你們凡事美好,身體健康,正如靈魂美好一樣」。我們若能如此行,就更能顯出團契的美 好了。


【活點子專賣店】

不再一樣的生命(一)
──應用實物教材向青少年分享信息的技巧

文│洪中夫
攝影│編輯室

  二十年前曾經參加一場聚會,當天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還記得一個仲夏的早晨,我陪同講員參加某一所國中的朝會。這是學校的例行週會,一千多位國中生頂著朝陽席地而坐,焦躁與煩亂的情緒早已在人群中蔓延,多數學生正在台下竊竊私語。

  當校長上台致詞並介紹來賓後,大部分的學生依舊低著頭,偶爾有人抬頭遠眺司令台,好奇地看看台上一排正襟危坐的師長們;每週一次四十分鐘的朝會,對這群青少年而言,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枯燥」與「無聊」了!

  「今天的講員是來自美國的一位大學生,從小就接受良好的品格教育,讓我們掌聲歡迎他來演講!」校長提高音量地說。儘管台下的掌聲奚落,這位年輕人起身走到台前,手中拿著一個大盤子,這時,大家好奇的目光慢慢落在他身上。

  年輕人說:「很高興和大家見面,過去,我的生命好像這塊盤子一 樣,有許多漂亮的色彩、沒有任何的裂縫,但是在八年前,我遭受極大的打擊,原本的生命完全破碎了,如同這塊盤子破碎一般。」話一說完,只見他雙手將盤子高 高地舉起,並且當著一千多位學生的面,把盤子重重地丟下,此際,伴隨著瓷器破碎的聲音,全場發出尖叫,隨即偌大的操場立刻鴉雀無聲……。

  就在大家驚訝的眼神中,年輕人用十分鐘分享自己的得救見證,最後,他彎下腰撿起一片地上的碎片說:「上帝把我一片片地拾起來,重新拼湊成新的盤子,並且給我新的紋路與色彩!謝謝大家!」在如雷的掌聲中,他結束精彩的演講。

  那一天,我體會了實物教材在教學上的應用,也真實地上了一課「有效的教學法」!

  身為青少年工作者,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使他們專注聆聽信息,並能把真理牢記在心。這些年來,自己也在聚會中使用實物教學,有時是在開場的引言,有時在信息中段用來強化抽象事物的說明,甚至放在最後來總結。在嘗 試的過程中,令人安慰的是,總有一些學生告訴我,他們對某些概念「印象深刻」,甚至,多年後再次敘舊時,有人還能拼湊出當年的記憶—用實物比喻的畫面。

  本期和您分享與「不再一樣的生命」有關的實物教材,甚願它成為您牧養青少年時那「手中的巧妙」,用諸般的智慧,把個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引導至神的面前。

手套的價值

信息重點│接受基督的救恩與祂的掌管

所需器材│手套一隻

詮釋方式

【動作】教學者展示一隻手套,說明這隻手套被造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的手,但它卻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執行洗碗的動作。

  正如手套有各式的造型與顏色,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上帝獨特的創造,祂對我們有一個奇妙的計畫,且要幫助我們完成被創造的價值。聖經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一章 12節)若我們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如同手套願意接受手的掌管,耶穌基督的生命與能力就會進入我們心裡,使我們擁有新的生命,並找到生命被創造的價值 與意義。

經文應用

詩篇一三九篇16節、以賽亞書四十三章7節、約翰福音一章12節、希伯來書二章7節、以弗所書二章10節。

 

神奇的發泡錠

信息重點│聖靈的充滿與改變

所需器材│透明水瓶、維他命發泡錠(註)

詮釋方式

【動作一】拿出一個水瓶,裡面裝八分滿的清水。

  這瓶水象徵人的罪得赦免後的新生命,我們的生命因著主的道已經乾淨了(約翰福音十五章3節)。然而,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若倚靠自己,必然無法行出神所喜悅的良善,這般「屬肉體」的生活模式,使人面臨「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掙扎。

  聖經上提到,上帝透過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因此,若我們靠聖靈而活,在「屬靈的」生命中,賜生命聖靈的律即能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們,使我們得以脫離罪和死亡的律,並且不再順從肉體的慾望而活。

【動作二】拿出一顆發泡錠放入水中(注意瓶口大小,若發泡錠過大,請先裁切),並展示在水中急速溶解、釋放氣泡的狀態,以及水逐漸改變顏色的過程。

  若這瓶水代表我們的生命,正如發泡錠的變化—釋放碳酸氫鈉、產生氣泡、使清水充滿維他命、富有甜味。當聖靈充滿在我們裡面,也會使我們的內在結出美好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 拉太書五章22~23節),且要得著為主做見證的能力(使徒行傳一章8節),展現不再一樣的生命影響力!

經文應用

撒迦利亞書四章6節、羅馬書八章1~10節、使徒行傳一章8節、哥林多前書六章19節、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以弗所書五章18節。

註│發泡錠乃以錠狀(固態)方式保存,且因在水裡會溶解產生氣泡而得名,一般西藥房均有販售。

 

火與紙杯

信息重點│聖靈的內住與能力

所需器材│紙杯2個、打火機、水

詮釋方式

【動作一】拿起一個空紙杯,用打火機在杯底點火燃燒,不到5秒鐘,就會冒出白煙,杯底一下子就燒出破洞(記得要迅速將火吹熄,否則一發不可收拾)。

【動作二】再拿出另一個完好的紙杯,注入些許的水,仍然用火在杯底燃燒,即使燒了一段時間,只要杯中有水,底部就不會燒破。請問,這是什麼原理呢?(答案是:因為熱量被水吸收了。)

【動作三】最後,教學者將杯底朝向成員,並用打火機輕輕敲打底部,確定紙杯仍然完好。

  這兩個杯子若從外表來看,沒有任何差異,但面臨火的考驗時,竟有不同的結局?(記得拿起杯子展示一下底部)關鍵在於「裡面裝了什麼」!若裡面放的是布、紙張、沙子、石頭等,仍舊會燒破,唯有裝的是水,才能承受烈火的考驗。

  如果杯子代表我們的生命,在人生的旅程中,當壓力、失敗、挫折、苦難像火一般試煉我們時,我們內裡要裝什麼,才能承受得住?是美貌、成績、金錢、名聲、學位嗎?還是上帝的真理、聖靈的內住?

  我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我們裡面,並要賜給我們勝過困境的能力,正如保羅所說:「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 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五章3~5節)

  讓我們常常領受上帝的話,並學習倚靠聖靈的大能,相信在試驗時必能得勝有餘!

經文應用

羅馬書五章3~5節、腓立比書四章12節。

 

正中靶心的箭

信息重點│如何達成人生的目標

所需器材│箭、靶紙

詮釋方式

【動作】教學者拿出一支箭及靶紙,先說明箭的構造及飛行原理。

  若這支箭代表我們,標靶是人生的目標,一支期待命中靶心的箭,必須具備銳利的「箭頭」、筆直的「箭桿」,以及在飛行中維持平衡與方向的「箭羽」,三樣缺一不可:

一、專業—箭頭

  沒有箭頭或箭頭遲鈍的箭,是無法射入標靶的。同樣地,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按著上帝給予我們的恩賜,磨利「專業的箭頭」,並求主按才幹來託付我們,如同「五千兩、兩千兩的僕人」一般,可以管理許多事物,亦從中得著喜樂(馬太福音廿五章14~30節)。

二、品格—箭桿

  箭桿若是彎曲,就會失去平衡,即便發射出去也無法抵達目標。相同地,儘管一個人擁有卓越的專業與恩賜,若生命品格不佳,例如:不誠實、缺乏誠信、脾氣暴躁、無憐憫心、不節制等,仍無法獲得他人的信賴。

  品格是一個人恆久不變的行為模式,也是個人的信仰與價值的核心,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登山寶訓」中提到「八福」(心靈貧乏、溫柔、憐憫人、使人和平……等),說明品格所帶來的影響力,而這也是上帝對人的心意。

三、聖靈—箭羽

  箭羽黏在箭桿的後尾端,在箭的飛行中保持平衡並維持方向,最後按著射箭者的期待到達目的。箭羽好比聖靈的功用,雖然我們有專業、有品格,但唯有倚靠聖靈的引導,才能達到人生的目標。

  聖經中提到聖靈對我們的幫助有:

聖靈是保惠師,要將一切的事指教我們(約翰福音十四章26節);
聖靈要引導我們進入(明白)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十六章13節);
上帝藉著參透萬事的聖靈向我們顯明心意(哥林多前書二章10節);
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哥林多前書二章14節);
聖靈顯現在各人的身上,要使人得著益處(哥林多前書十二章7節);
聖靈能保守上帝所交託我們的善道(提摩太后書一章14節);
我們軟弱時有聖靈的代禱與幫助(羅馬書八章26節)。

經文應用

馬太福音五章13節、約翰福音十四章26節、約翰福音十六章13節、羅馬書八章26節、哥林多前書二章10、14節、哥林多前書十二章7節、以弗所書五章8~10節、腓立比書三章13~14節、提摩太后書一章14節。

 

永永遠遠

信息重點│基督徒擁有永恆的生命

所需器材│「1」、「0」、「00」,以及若干「000」的數字牌

詮釋方式

【動作】教學者先拿出「1」的數字牌,在分享時將「0」、「00」、「000」的數字牌依序放在「1」的後面,最後問聽眾,這一串數字一共是多少?

  一個小孩子出生時,是「0」歲,若父母好好照顧他,漸漸長大後可以來到「10」歲,若是他活得夠久,可以活到「100」歲、兒孫滿堂。若是能「長生不老」,也許可以活到: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歲。你可以說出以上的數字是多少嗎?

  當然,人類不可能如此長壽,然而這樣長的時間,若是從上帝「永永遠遠—永生」的角度來看,或許只是「一秒鐘過去了!」,人類所謂的長壽,在上帝的永恆裡,實在算不得什麼!

  奧古斯丁說:「時間存在於永恆之中,由永恆創造,並懸在永恆裡面。」因此,若要藉著堆砌時間來估算永恆,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生物無論能活多久,若無法與永恆連結,最後的結局終究是毫無價值的。

  感謝上帝,祂把永生賜給凡相信耶穌基督的人,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16節)這是一份來自上帝的禮物,你是否確知自己已經得著永恆的祝福?

經文應用

詩篇一三九篇23~24節、傳道書三章11節、馬太福音十九章16~17節、馬太福音十九章29節、約翰福音三章16節、約翰福音四章14節、約翰福音五章24、39節、約翰福音六章27節、約翰福音十章28節、使徒行傳十四章15節。


【飛颺燙手新聞】

活動看板

 

2011年2~3月財務報導

科目 \ 月份 2月 3月 合計
收入       
  一般收入 259,740 270,191 529,931
  營會收入 25,170 69,210 94,380
收入合計 284,910 339,401 624,311
支出       
  行政費 5,109 8,759 13,868
  人事費 242,391 143,833 386,224
  營運費 29,606 64,570 94,176
  營會費用 135,795 10,667 146,462
支出合計 412,901 227,829 640,730
本期餘絀 -127,991 111,572 -16,419
前期餘絀     -148,960
本年累計餘絀     -165,379
 

『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九7~8)
飛颺事工在信心中仰望,每月平均需要約41萬元。若有感動為飛颺青少年福音事工奉獻,請填寫刊內信用卡專用捐款單,並傳真或寄回本中心,飛颺將定期為您做扣款服務;或利用郵局劃撥方式捐款。所有為飛颺奉獻之款項,均開立減免所得稅收據。
=====================================
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
Fly Young Youth Development
劃撥帳號:17903082
戶名:校園福音團契飛颺
地址:台北市100羅斯福路四段22號5樓
電話:02-23682361轉333、213
傳真:02-23681044
網址:
http://flyyoung.fellowship.tw
=====================================

中心消息與代禱

志工訓練

‧2011春季飛颺青少年事工人才訓練尚有情緒肢體表達(5/21)、佈景道具製作(5/22)、青少年兩性研習(6/11),求神親自邀請弟兄姊妹來接受裝備。
‧2011秋季飛颺青少年事工人才訓練簡章規劃製作中,求神帶領同工清楚整體的需要,能針對開課內容做出合適的評估,使簡章能順利完成並有好的推動。 

福音教師事工

‧將於八月24~26日舉辦的教師成長營已經開始報名,求神幫助同工有智慧來推廣,希望在六月底優惠報名截止前,能有更多老師確定暑假時間,一同在教師成長營中學習。
‧求神祝福籌備教師成長營的老師們,無論在手冊編寫或電話分工邀請上都滿有從神而來的喜樂及力量。

飛颺少年營

‧暑假營會各梯人力招募中,求神保守大專生投入營會的時間安排可以在期中考後確定。
‧台中飛颺門徒營其中一天的教案是與哇咧團隊合作,希望能招募8位同工來執行教案,同時也協助哇咧影友會不足的人力。
‧暑假配搭服務學習福音隊的教會皆已確定,求神保守各教會的國高中生邀請工作順利。

中心消息

‧五月起,林宜影姊妹成為飛颺全職同工,歡迎她的加入,願上帝賜她夠用的心力,適應並熟悉飛颺事工。

志工喜訊

近期內有多位飛颺志工結婚,願上帝祝福他們所成立的新家庭及雙方家人。
‧志工張惠民姊妹與王韋中弟兄,已於四月23日假浸神理培堂舉行結婚典禮。
‧志工黃俊平弟兄與蔡偉婷姊妹,已於四月24日假台北嶺頭山莊舉行結婚典禮。
‧志工高浩倫弟兄與劉書婷姊妹,於五月7日假台中結婚,七月9日假屏東長老教會補辦結婚典禮。
‧志工李協信弟兄與鄧兆軒姊妹,訂於五月14日假台北浸信會南景堂舉行結婚典禮。
‧志工閔漢理弟兄與陳冠伶姊妹,訂於五月14日假台中柳原長老教會舉行結婚典禮。
‧志工黃億永弟兄與鄭喜文姊妹,訂於五月28日假新店長老教會舉行結婚典禮。
‧志工吳亭儀姊妹與潘孝齊弟兄,訂於五月28日假高雄教會舉行結婚典禮。
‧飛颺福音教師劉清揚姊妹與陳勝禹弟兄,訂於五月28日假台北真理堂舉行結婚典禮。


【資源寶庫】

書名│摩西陪我出埃及
作者│雷靜如、楊靜心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作者簡介│
雷靜如
‧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曾任國中老師。
‧曾任多所高中、大學團契輔導、社團指導老師二十年。
‧現任校園福音團契飛躍青年傳愛中心主任,北一女傳愛社指導老師。
楊靜心
‧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夜間部企管系,澳洲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資訊研究所畢。
‧曾任多所高中團契輔導、社團指導老師十八年。
‧現任校園福音團契飛躍青年傳愛中心屏東地區同工、屏東中學信望愛社指導老師。

   摩西為什麼要寫《出埃及記》?他要以色列民知道並牢記,耶和華神將他們領出埃及的浩大恩典,也提醒他們是一群屬乎上帝的子民。因此特別在西乃山麓的曠 野,記錄下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也記錄了上帝所頒佈的律法典章。《出埃及記》的重點,乃是透過神使用摩西拯救以色列民族的故事,來彰顯祂是掌管歷史的主, 祂也是全然聖潔、施行救贖、施行審判的大能者。

  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祂愛我們樂意向我們顯現,拯救我們脫離舊人邁向新生!你願意打開心門,認識這位愛你的神嗎?只要你願意,就會踏上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像以色列民一樣。來認識並經歷這位愛你、帶領你的神吧!


【2011夏令飛颺營會核心志工徵召】

2011夏令飛颺營會核心志工徵召

今年暑假,邀您一同為主打一場美好的仗,
讓我們以生命影響生命,得著更多這世代的青少年!

各梯次營會一覽表

 

我們需要徵召下列五種同工:
1.體驗教育引導員:基督徒,需曾參與飛颺體驗教育初階引導員訓練學期班或密集班。
2.活動同工:基督徒,喜愛戲劇表演、帶領團體遊戲以及敬拜讚美。(未曾參與活動訓練亦可)
3.小隊輔導:基督徒,願意分享得救見證、生活關懷、配合營隊各項活動。
4.禱告同工:基督徒,25歲以上,教會牧者傳道、基督徒老師、青少契輔導尤佳。
5.攝影同工:基督徒,能獨立使用單眼相機,並對攝影有興趣。

核心志工徵召之詳細內容及線上報名,請上飛颺網站(http://flyyoung.fellowship.tw)瀏覽,
聯絡電話:02-23682361轉333洽杜姊妹,或02-23681244(週末可留言)。

歡迎推動各地區國中生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詳情請上飛颺網站,或來電索取報名簡章。

‧高屏飛颺門徒營:07-2356791、08-7375497
台中飛颺門徒營:04-23126486
‧北區飛颺挑戰福音營:02-23681244



【2011年飛颺教師成長營】

2011年飛颺教師成長營

活出好關係──與愛連結的生命

與真理相遇 活出美好生命關係
與他人相交 建立美好人際關係
與學生相會 教導美好兩性關係

日期:2011年8/24(三)~8/26(五)
地點:新竹聖經學院(新竹市高峰路56號,電話03-5217125)
對象:國小、國中、高中(職)老師,實習老師,修習教育學程之學生,眷屬,共100位。
費用:每人3000元,實習老師/準老師2700元,六月底前報名並繳費者優待300元。
孩童2000元(國中以下孩童有專任同工照顧),六月底前報名並繳費者優待200元。
報名截止:8月19日截止,請儘早報名,以利會前行政作業,謝謝!

全程參加可得研習時數18小時

課程目標:

澄清、學習並應用建立美好關係的方式

課程內容:

經驗分享:幫助大家瞭解如何建立美好關係
感動見證:在別人的生命故事看見美好感動
實務傳承:透過彼此對話互動進入教學情境

講員介紹:

胡維華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專任老師‧台北信友堂牧師‧聖經公會翻譯顧問

王裕一牧師:校園福音團契訓練部主任‧中華基督徒專業人員信望愛社秘書長

朱惠慈傳道:校園福音團契傳道‧政大信望愛社輔導‧校園雜誌主編‧校園福音團契兩性教案編寫召集人

詹杏如老師: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老師台北分事務所諮商心理師‧台北靈糧堂輔導中心諮商心理師‧台北市大安區婦女與家庭服務中心諮商心理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博士班研究生

楊雯卿傳道:校園福音團契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

歡迎來電洽詢或上網報名
聯絡電話:02-23682361轉350、213或02-23681244(週末可留言)
Email:
teacher@cef.org.tw
報名網址:http://teacher.fellowship.tw

 

上一頁
電子報訂閱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