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期
校園簡訊396期 基督徒在公民運動中的的反省與實踐

封面故事

講座特稿

事工快訊

福音營報導

 2014主題:顛覆世界的力量

總幹事的話、消息代禱

校園福音團契公告

二三月份財務報告

 
封面故事

文/吳鯤生(校園書房出版社資深編輯) 攝影/林明謙提供

1999年,WTO(世界貿易組織,全名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在西雅圖召開會議,遭到一群有組織的世界各地菁英、社會運動領袖阻撓,會議差一點開不下去。

這個1995年脫胎於GATT(國際貿易總協,1947年成立)的全球組織WTO,真的惡名昭彰?如果答案為「是」,何以許多國家(包括台灣,2001年11月加入)搶著參加?

按經濟學理論,開放自由貿易之後,交易各方的「中長期總體利益」一定會增加。當然,一定有部分人士「短期」未能享受利益,而且「總體」利益與「個別」利益終究有別。

任何一件事,長期觀點和短期觀點所得出的結論,常常不同;也因此引起未能立即獲益之人不滿,起而抗議。

從國與國的角度而論,在WTO的市場秩序下較能獲益的,應該是經濟強權國。除了「利益」等經濟問題之外,WTO對一些重大的全球議題,如公共財(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外部傷害(全球暖化),束手無策、愛莫能助。(1)

難怪前述社運人士組成的「世界社會論壇」,莫不以癱瘓各類全球化運動的會議為職志,雄心勃勃。

這些菁英、優秀左派學者是不是認真的在為世界著想?是不是熱忱的想改變世界?

不該懷疑他們的善意吧;然而仍然有人意見不同。

印度南部班加羅爾《經濟日報》一名副總編輯聽到梵達娜‧席瓦(Vandana Shiva)女士的名字,馬上皺起眉頭,不悅地評述:「說難聽些,如何讓印度保持貧困狀態,是這類人最大利益所在。如此一來,他們就能一直自命為窮人的請命者,到全世界不同地方旅行,販賣貧窮、展示貧窮……。」

梵達娜‧錫瓦一身亮麗,出門搭頭等艙;她以反對全球化運動聞名,出席各大世界級的座談會、研討會。這位印度女士有個著名的理論:「西方社會的陰謀是,偷取東方社會古老的生活智慧,重新包裝,標示為西方社會產品,回頭賣給東方人。」她認為印度社會貧窮落後,全受害於西方這邪惡計謀。

被指為「推動計謀」的各國政治、經濟領袖,不也自認是在為了這個世界(或自己國家)著想?也熱忱的想改善人民生活嗎?(2) 同樣的善意、同樣的出發點,但兩方的評論怎麼一正一反,或,一反一正? 世間事都如此嗎?有觀察家點出要害:「反全球化運動,本身就是最大的全球化運動。」

怎麼樣才是較恰當的評論?香港學生福音團契(FES)前任副總幹事陳華恩說:「經濟全球化或全球市場化並不一定是壞事,它為很多經濟落後地區的人提供改善經濟條件的機會,為改善生活提供可能性。市場能造就一些政府或政治不能成就的事。這一點,很多對全球化持批判態度的人是不給予肯定的。」

「荷蘭改革宗信徒對『市場』的反思比較中肯,他們相信『市場有限說』(limited market),認為市場有正向功能,但要防止『市場主義』(marketism),這是指容讓市場主導一切生活,因而出現經濟生活霸權主義,使得其他生活範疇也臣服於市場思維價值,任由宰割……。」(3)

這段評述,包含正面肯定與反面批判,是一種負責任的討論態度。

巴刻博士(J. I. Packer)分析重大政策決策為何會引發巨大爭議;他認為,除了決策本身複雜度高,還有三個原因:

(一) 每個人對案件真相,所知都是片面,而且經過愛憎心理篩選;

(二) 長程規劃和短期解決二者差異極大;

(三) 結果的反應也很複雜:同一措施,某些人歡迎,另一些人拒斥,因為各自期待不同結局。

如何面對困局?巴刻說:「基督徒公民應接受:在政治中沒有唾手可得、黑白分明的答案,……上帝也不提供簡易速成的解決方案。」(4)

從上述可知,公民「愛憎心理」投射於政治決策,不只是台灣現象,可能有人在的地方,就免不了?這讓我們一方面遺憾,另方面又稍稍寬心——究竟我們不是特例。

可是心中仍牽掛著,就是李家同教授指出的:「……看到行政院發生的事,……值得研究的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嚴重的事情?……答案一定是社會的確有一種仇恨的心理。如果對……政策不滿,乃是正常,……可是如果社會有巨大的仇恨存在,社會一定會失序。」(5)

「仇恨」,加上對「中國因素」不同的應對思維,使得這次反服務貿易協議抗爭複雜又複雜。

我們要悲觀對待,還是存著盼望?

結語

(一) 悔改從基督的教會、基督的子民作起:不唱高調,默默的鍛鍊自己邁向「使人和睦」的人生。

(二) 承認自己看待事情確是主觀,或至少主觀的成份大於客觀成分,願意學習謙卑。

(三) 認知每個人的思維、行動背後都受各自世界觀(6)的影響,亦即每個人都戴著眼鏡(世界觀)看事物,少有例外;因此願意學習體諒他人的思想和舉止有其背後成因。

(四) 願意擦拭自己的眼鏡(世界觀),以減少偏見,也學習以愛待人,並儘可能不以強迫態度待人。

(五) 促成敬業的社會,除了在自己的崗位敬業,盡公民應盡的責任;並盡力促使執政黨像執政黨,在野黨像在野黨……,當各行各業作什麼像什麼時,一個敬業的社會就逐漸成形了。(全文完)

                                               (本文與《校園雜誌》2014,5/6月號同步刊登,作者歡迎交流與討論)

註1.參〈WTO與全球化〉,在朱敬一、林全《經濟學的視野》,頁29~38,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 2.胡晴舫,〈全球化誕生下的孿生子〉,《亞洲週刊》,2002.2.18,頁55

3.陳華恩,〈把學生運動放在瀾層次的處境來思考〉,載《生不盡,火在燒》,頁125,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07

4.巴刻,〈天國人與社會人?談基督徒的公民責任〉,載《校園》1987年10月號,頁8

5.李家同〈撫平傷口,不要挑起仇恨〉,載《聯合報》,2014.3.25,頁A16

6.「世界觀是人生活和理解生活的基礎,這基礎不是一套系統性的哲學,而是一種潛藏在我們意識裡的認知框架,令人不自覺受到它的影響。」見駱穎佳、王基信,〈社關與信反:學生福音運動與世界觀的建立〉,出處如註3,頁40

 
整理報導/林文凱   照片/基督教論壇報記者蔡明憲提供
                                                     
如何深入思考這次的太陽花浪潮?四月9日台大光鹽社特邀中研院法研所助研員許家馨老師分享,並開放學生進行問答。 許老師先以民主巨輪為喻,「好像不停的在前進,輾下去的傷痕卻沒有人處理。」評析台灣民主的政治文化,無法處理深刻矛盾。
從憲政體制的張力談太陽花學運
許老師說:「在憲政體制之下的主權在民理念,是所有統治秩序的基礎,又被既有的法律秩序所規範,這是民主政治根本的弔詭。所以當民意與體制產生衝突,就很容易因為承受不了衝擊而繃斷。」這種不安定並非壞事,「但體制本身應被超越價值的去維護,不應以它本身是否能達成具體的目標而輕率被否定。而任何以公意之名,對於既有憲政體制的挑戰,都需要面臨嚴謹的質疑。」
以這次的太陽花學運為例,正是行政權與立法權之間的關係,無法吸納服貿這個特殊的議題,引發學生奪取國會議場。行動雖有爭議,但很大的程度仍建立在集會結社與言論自由的行使,許老師指出:「必須瞭解其訴求的目的與手段,是否構成挑戰國會的正當理由。」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正視其訴求,而非僅僅針對程序或形式。
肯定學運之餘,許老師也說:「有越來越多人為了『信念』而勇敢批判,但還是太少人為了『和解』而奔走。」他認為基督教信仰於此有相當獨特、豐富的資源。
為和睦努力:「回顧過去」與「放眼未來」
「過去台灣社會國家認同的分裂,與歷史記憶的矛盾衝突所產生的政治情緒,本質上都帶著誇大與簡化的危險。」儘管十多年來不斷有人倡導「轉型正義」,成效卻很有限,許多人則擔心掀開更深的傷痕。究其根本,在於台灣文化缺乏一套涵融罪惡、過犯與饒恕的敘事。這也是為什麼南非成為轉型正義的表率,以屠圖主教(Desmond Mpilo Tutu)所代表的「教會」發揮了極大力量。
放眼未來,許老師認為民主體制最深層的根基,正是「愛鄰舍如同自己」。這項愛的誡命在公共領域最大的挑戰,在於「鄰舍」的面貌多變模糊——包含政治光譜上的敵人或惡者,這在判斷公共事務的是非上意味著,真正的公義必須「超越思想那我們見不到的另一面,去感受我們當下感受不到的那種情緒。」
因著基督信仰落實愛與非暴力
「在與學生Q&A時,許多學生紛紛以教會在台灣的現實處境提問,許老師從分工的角度,認為部分追求和解共生的工作仍需倚靠外圍組織,或可成立一個跨宗派的平台,但教會很難透過迴避傷痕來作光作鹽。」「唯有把傷痕先拉到教會裡面吃下來,透過基督的愛,彼此饒恕,作真實的見證。」後來就有學生以學校團契為例子來回應:「(在學校團契)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可以進行對話,認識彼此過去建構信仰過程的歷史。」 
另外,他勉勵有心參與公民運動的學生,應該學習不要論斷人到一個貶低的程度,甚而失去為他禱告的善意。「我會期待有足夠多的基督徒,在當中實踐基督的愛,努力塑造一個關於台灣共同體的想像,成就一個更大的敘事。」因為,所有參與運動的人,都是在塑造台灣未來公共文化的基礎。
 

                                          

為了配合團契陪讀事工、「讀經馬拉松」聖經熟讀計畫的推動,並延續學生在寒假大靈班查經的熱情,北區大學於學期初開始了預計八次的「創世記查經班」,由大學同工先以小組查經的方式,帶領學生查考預定進度,接著由資深校園同工黃旭榮傳道,以解經講道的方式分享信息。

前來參加查經班的學生期待各有不同,亦不限於原本同工們所鼓勵帶領陪讀的大三大四學生,有的慕歸納法查經班之名而來,有的因為少有機會與人查考舊約書卷,部分人則對創世記感興趣。負責同工提到對查經班的期許:「首先仍是鼓勵團契的學長姊學習帶領陪讀,查經班就是為了提供他們資源,對經文能夠更加熟悉,進而學以致用。其次是鼓勵學生在舊約書卷上下功夫,彌補解經上的不足。」

 
福音營報導
 
在每次開會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與彼此同工,不僅如此,更是要與神同工。世新團契負責的任務是節目組的小組晨更晚禱教案,在編寫過程中,我向主禱告:「天父,感謝你指派我籌備北大福,求你賜我智慧知道如何寫出教案。」

邀請慕道友的過程也會被拒絕,但總是一直為他們禱告。 感謝神賜給我們極佳的天氣,雖然周六晚上有下雨打雷,但完全並不影響整個營會的進行;感謝神,讓籌備組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感謝神,讓小組長們有體力來帶領小組,也在體驗活動中看見小組員彼此相愛;感謝神,賜給講員智慧傳講信息,也求神在慕道友的心裡動工,讓他們能不再一樣。

江品約(世新大學)

漫畫宣教士蔡頌輝曾說:「(跟隨基督的人)若不投入事奉,『偉大的神』對他遠只是個抽象的概念。」因此我挑戰自己加入北大福籌備會,要和一群樂意與神同工的工人經歷上帝的能力。回首這段來時路,上帝透過整個過程向我顯現祂的大能和祂的心意。
一開始我因佈道講員人選遲遲無法確定而焦慮,在某次團契禱告會中,我彷彿被聖靈提醒:「北大福是屬於神的,不是屬於我的,我要期待的是神的旨意在營會中成全,而不是營會照著我們期待的方向走。」因此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禱告中學習交託、等候並期待神的預備;後來神的確為我們預備一位相當合適的講員,他分享的許多親身經歷和比喻,都激勵了參加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

今年北大福由六校團契合辦,這對習慣「獨行」的我是個不小的挑戰。在寫營會統整代禱事項的過程中,也不斷被提醒:我們是籌備的團隊,不要單顧自己!神更在我為同工們禱告的過程中,把愛他們的心放在我裡面,使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我們是互為肢體,肢體要相顧! 感謝神,透過北大福教我更委身禱告,幫助我在禱告中與祂同工,也透過禱告愛我的同工,給我的同工們幫補。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阿們。

朱聖盈(台師大特教系)

 
這是一個迷失的時代。我們身不由己地為著他人活,我們身不由己地覺得無力。我們的心都是易碎的玻璃瓶,一被傷害、被得罪,也只能拿著碎掉的玻璃尖回應。我們的心都是一座逃跑的城堡,既在意別人的眼光,卻又不真正關心對方。我們自我中心的活在城堡裡面,塑造各種偶像和謊言。
但耶穌愛我們,願意付上生命的代價挽回。在我們無能為力的光景,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得與上帝和好,並且賜下聖靈重生。這樣的恩典激勵我們,開始能真正去愛身旁的人。即使他是尖銳的玻璃瓶,即使他是正在逃跑的城堡,我們仍然願意去擁抱。
這次的台大福,就是出發。透過五次造就班和三次實習,小組長預備在營會裡以一對一或二對一的模式與慕道友近距離的相處、陪伴、談話。以浪子的比喻為思路,在幾乎佔營會三分之二的小組時間裡,深入每個慕道友的內心,把福音活生生地端出來。儘管同學們面臨課業、人際等等巨大的壓力,也常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但我們相信福音是一切問題最終的解答。我們可以坦率地看著他的眼睛,認真的告訴他:「耶穌祂真的愛你。」
  2014年度主題:顛覆世界的力量
聆聽的力量
   文/圖     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部   
基督信仰是個聆聽的信仰。相較於視覺的信仰,總不厭其煩地雕塑偶像、裝飾廟宇,著重表面,多於內心;聖經裡的上帝,更喜歡用說的,不管是亞伯拉罕、摩西,還是大衛、以利亞,每個動人的故事背後,都是從聽見上帝的聲音開始。
視覺的信仰,擅長的是操控,是抓取,眼睛看到什麼才相信什麼,付出努力就要看到成果;這樣的信仰,往往人高於神,人凌駕在神之上。相反地,聆聽的信仰,要人先放下抓取與操控,捨棄眼睛看到的一切,不要求看到成果;這樣的信仰,人不再高於神,而是謙卑地俯伏下來,專心地聽神在說什麼。
很難想像,沒有了聆聽,亞伯拉罕怎麼可能離開本族本家;沒有了聆聽,摩西不可能頒布讓以色列人與眾不同的十誡;沒有了聆聽,大衛犯罪怎麼會悔改;沒有了聆聽,以利亞如何在狂風地震烈火之後,聽見上帝微小的聲音?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更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今,人們比以往還要專注在視覺的追求。我們希望用看的來認識彼此,寧可在網路上盯著別人貼的照片、轉的檔案,也不願與人實際面對面,去聽對方真正的聲音。在這個逐漸忘了如何去聽的世代,更需要每個基督徒重新學習聽的藝術,側耳傾聽神的聲音。
   只有聆聽,才能帶來真正的革命與改變。

學習「聆聽」的好書

《聆聽的禱告­­──學習靜默禱告的旅程》,傅士德著

《上帝的聲音》,魏樂德著

《聽,神在說話》,荷桂特著

《靜修之旅》,張修齊著

《另一世界的傳言》,楊腓力著

《上帝的悄悄話》,路卡杜著

《聖靈在呢喃》,楊克勤著

《聽主微聲》,畢德生著

 

 
主裡親愛的弟兄姐妹:平安!
    為期24天的318學運在4/10退場了!你我對於學生的畫像,是否多了一份期待與關注?
「今日的學生是明日的社會與教會」,不僅僅只是口號或異象,在這24天,甚至是未來,已經成為眾人漸漸認同的真實畫面。
   四月11–16日,團契部眾同工齊聚大甲先鋒營地,進行研策會及同工退修會。當中也針對「學運中的福音契機與信仰的公共性」一起進修、討論及禱告。目前,我們期盼透過八月全國大專門徒營的更新,讓更多大學生從神的話語及時代現況,承擔福音使命,在今日的「學生運動」處境延續由來以久的「學生福音運動」。其次,也在團契帶領上,研發如何在未來的各項社會議題中,陪伴學生、結合更多的專業基督徒老師、畢業生進行研討並帶出基督信仰的影響力。請為我們接下來的籌備及研發代禱,深願今日的學生可以一方面「聽道」:聽到聖經的教導以及聖靈微小的聲音,讓神的話成為行事為人的準則,也可以「行道」:活出聖潔,結出聖靈的果子,發光作鹽地影響這個世代,成為和平之子。
    「懷抱理想而來,承擔責任而去。」是學運退場中一位學生領袖的感言。當年耶穌面對十架之路,祂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祂不是懷抱理想,乃是道成肉身,為愛而來;不是承擔責任,乃是承擔眾罪,捨己而去。期盼這一世代的學生,可以先被主得著,再擁抱理想;願意承擔責任的同時,也是經歷福音好處,願意跟隨耶穌腳蹤的一群人。心中禱告:不是「學生運動」來影響由來已久的「學生福音運動」,乃是「學生福音運動」的浪潮,使未來的「學生運動」充滿從神而來的真理、愛與公義。
   五月份,在台灣各地區就有學生福音運動的進行,將以大學福音營及大中學服務隊的方式呈現,當中每一梯次都有學生參加,讓我們一起禱告:求神讓每一位與會的慕道學子,可以認識神的愛,並以神兒女的身分來展望未來,在明日的社會及教會,成為影響這世代的一份子。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7)
您的同工
敬上
消息與代禱
1.五月2–4日「全職學生工作探索營」於宜蘭失親兒協會營地舉辦,願主引領每位學員,使他們看見學生福音工作的重要,清楚神的心意,願意一生順服、跟隨主。
2.請為五月10日執委會及31日董事會禱告,願主聖靈保守合一的心,帶領眾執委董事在各項議題的決策能討主喜悅,使學生工作得以拓展,為主所用。
3.饒孝楫牧師將於五月16–19日至日本東京培靈及佈道,求主保守饒牧師身心靈健壯,並使用他的服事,所到之處領人歸主。
 公告
  二三月份財務報告
 
2014年全體預算5975萬元(不含校園書房出版社預算)
每月平均498萬元(總部每月362萬;團契部每月136萬元)

Copyright © 2013 Campus Evangelical Fellowship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園福音團契 版權所有.電話: (02) 2368-2361(02) 2368-2361 

若您無法閱讀電子報,請至校園福音團契官方網站觀看。
若您不想收到校園簡訊,
請按此輸入您的EMAIL,直接勾選電子報取消訂閱,或來信告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謝謝您為校園福音團契的奉獻、代禱,願神賜福與您。

 

上一頁
電子報訂閱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