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會,人論通常不是重點。這可以理解,畢竟,神才是大家該關注的焦點。把人當成研究的中心,怎麼想都有點說不過去。不過,從很多地方來看,上帝自己好像不是那麼想。
就拿二十世紀以降的神學發展來說好了,《 二十世紀神學評論 》作者奧爾森與葛倫斯便發現,神學思想進入到二十世紀,整個重心便圍繞在對人的認識和理解上,從一開始只把人視為理性的人,到後來慢慢發現人有情感、有語言、有行動、有受到的壓迫,甚至還有了盼望,隨著對人的認識更豐富,神學也跟著百花齊放,越來越精彩。
離開神學界,也有越來越多的牧師與傳道人,開始意識到人論的重要。好比說福音派至今仍方興未艾的靈修學發展,畢德生、魏樂德、傅士德、司傑恩等人,無不因為發現傳統基督教靈修學裡,對於人性的深刻洞悉和智慧,找到推動教會弟兄姊妹了解自己,看見老我的方法;又好比克勞德、湯森德、艾倫德、林凱沁,甚或是近年來在北美掀起復興的《 九型人格成長練習 》作者庫恩與史塔比,這些嘗試讓基督信仰與心理學對話的福音派作家,同樣也是借鏡心理學對於人心內在的描繪,才能照映出以前沒有發現,福音所具有的醫治和改變大能。
就像耶穌所說的,「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 」( 馬可福音十二 30 ),只有當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性情、意念、能力有更完全而充分的認識,才有可能真正知道怎樣用這些特質來愛上帝。也就難怪,上帝和我們想得不一樣,總是樂意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人論的復興,來帶領屬祂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