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道教育的領航人
2013 年的青年宣道大會上,有不少人好奇地問我:「 跟大學生談『 宣道 』會不會太早 ?」、「 現在的學生連自己想要什麼都還不清楚,怎知道上帝要他們去哪裡 ?」
其實籌備營會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校園同工有類似的困惑,只是我們想 :若不在學生時期跟他們談宣道,什麼時候才是最佳時刻 ?可見,談學生宣道教育的落實,關鍵不是策略、資源、年紀,而是推動及落實者的認知與觀念。
若青少年工作者都認為跟學生談宣道太早了,或認為宣道教育是為那些少數要成為宣教士的人所預備,宣道教育就不可能出現在學生工作中,更不可能成為全面性的學生運動。因此,我想先跟大家介紹近代「 宣道運動的開展 」與「 學生宣道運動 」之間的關係,再思學生宣道教育的重要及必要性。
近代宣教運動的先驅者
近代宣教士之父威廉.克里( William Carey, 1761~1834 )十八歲時信主,在貧困的生活壓力下,仍然勤讀聖經,在房內懸掛世界地圖,天天為失喪的靈魂禱告,照着神所託付的大使命,積極準備自己。二十歲時,威廉.克里就常在鄰近社區的教會講道,二十六歲時被按立為牧師。
1792 年威廉.克里 31 歲,邀請幾位牧者成立了近代第一間信心差會,隔年他便舉家前往印度宣道,長達四十多年。期間翻譯了三十多種不同印度語文的聖經、建立學校、推動廢除印度教殺嬰、殉妻等陋習。他在印度運用的宣道策略,至今仍然十分受用。他的宣道行動,也引發許多差會相繼成立,其中包括 1865 年成立的內地會。當時宣教士主要的來源,便是大專學生志願宣教運動所產生的兩萬多名宣教士。
現代學生宣道運動的奠基者
1782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的沈美恩( Charles Simeon, 1759~1836 ),是現代學生宣道運動的奠基者,也是英國最早帶動學生宣道的牧者。他最先看見大學校園福音工作戰略性的價值,於是在劍橋三一堂牧會時,陸續開設慕道班、福音性研經、主日學,和猶太人的工作,為劍橋的學生奠定查經、禱告、傳福音的基礎。
1811 年在他的帶領下,劍橋的學生成立了「 英國與海外聖經公會 」,目的是要讓世界各地說不同語言的族群,都能讀到神的話。這個團體的學生皆受海外宣教極大的影響,因海外宣道聖經翻譯的需要,各地聖經公會的成立。1827 年劍橋大學成立了全面研究主耶穌的查經班,為往後劍橋大學團契的發展及學生福音運動,奠定了極為穩固的信仰與神學基礎。福音派領袖亨利.馬丁及廢奴制度的政治家威廉.威伯福斯,都曾受教於沈美恩。
風起雲湧的學生宣道運動
1. 劍橋大學宣道團契
劍橋大學的宣道團契在 1857 年成立,1862 年成立每日禱告會,定期為宣道事工和宣教士禱告,到 1875 年全校 2,000 學生有 226 人參加,栽培了許多宣道人才。
2. 美國的乾草堆運動
1806 年八月 2 日,五個美國麻州威廉斯學院的同學正在聚會,忽然暴風雨來臨,於是他們躲進乾草堆中避雨。他們在乾草堆中討論亞洲的屬靈需要,並為海外宣道禱告。禱告後,他們站起來說:「 只要我們肯,我們就能做。」之後,他們在校園成立的社團,就成了最早的基督徒團契,成立的目的只有一個 ── 宣道,美國海外宣道運動由此揭開序幕。
3. 學生志願運動
1883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立了一個宣道社團「 海外宣道協會 」( 至今這個社團仍然存在於大學校園中 ),這個社團訂定一個「 普林斯頓宣言 」向神許諾:「 若神許可,我願前往福音未到之地宣道。」1888 年「 學生志願海外宣道運動協會 」成立,此後,一批批大專學生走向海外宣道工場,高舉口號:「 在這個世代把福音傳遍全地!」
19 世紀到 20 世紀初,這一百多年普世宣道爆炸性的發展,關鍵就是學生志願海外宣道運動。大批大專學生志願參與宣道,人數高達兩萬人以上,他們大多來自各大學的菁英,因此宣道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一個空前的地步。
再思學生宣道教育的落實
以上概述讓我們看見學生參與普世宣道的潛力。當學生正在探索未來、規劃職涯之際,怎能不先明白聖經中神國的藍圖呢?我們也需要再思目前教會、團契存在的目的,那些耗費時間、心力與資財所籌辦的聚會、活動,是為了宣道嗎?面對當前快速變遷、多元紛陳、價值失落的現象,我們要如何培養具有國度眼光的門徒,在世上作鹽發光,承接教會普世宣道的使命 ?
經過這幾年的觀察與學習,針對目前學生團契的現況,校園宣道中心提出以下幾方面宣道教育內容的建議──
1. 建立以聖經為本的宣道觀:透過講道、查經、陪讀的機會,教導普世宣道的聖經基礎,使學生認識天國的福音、宣道的上帝,明白神揀選的旨意是要我們成為萬民的祝福,使萬民作主門徒。
2. 述說普世宣道歷史:包括救恩的歷史、學生運動與普世宣道的關係、近代宣道的運動、近代華人( 台灣 )宣道史、教會與社會改革的關係等。
3. 認識跨文化溝通:透過體驗活動或參訪、短宣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文化差異與福音傳播的關係,了解跨文化事奉要面對的壓力與衝突,認識不同的世界觀與處境化的課題,學習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4. 探討當前宣道的趨勢、挑戰與策略:如,全球移動的現象與宣道契機,耶穌、保羅的宣道策略,城市宣道、未得之民、穆斯林及創啟地區等的宣道策略等。
5. 宣道人生( 生命見證 ):邀請短宣隊、準宣教士、述職的宣教士來分享,也可以透過視訊的方式來拉近學生與第一線宣道工場的距離;或者善用宣教士傳記、網路的介紹短文、影片等資源,分享古今中外的宣教士見證。
6. 鼓勵學生參與宣道:提供學生一些參與宣道具體可行的建議,如:裝備學習、禱告、奉獻、接待、動員、前往等,使學生可以立足校園、胸懷普世,承接宣道的使命。
7. 操練為宣道禱告:祈禱是宣道的根,宣道是祈禱的果,宣道離不開祈禱。我們需要教導學生如何全面、策略性的禱告,成為時代的守望者。
8. 認識族群的需要:我們可以根據世界五大宗教( 穆斯林、佛教、印度教、無神論、民間信仰者 ),或最少聽聞福音的群體( 少數民族、高山/偏鄉的居民、弱勢窮困的群體、創啟地區 ),或基督徒信仰最受逼迫的國家,來帶領學生認識不同族群福音的需要。
最後,與每位領航人共勉 ── 在落實學生宣道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能不斷體認到神永恆國度對現今所帶來的盼望,以實際的行動參與普世宣道,用生命來傳承使命 !
[ 1 ] 備註:本文宣道歷史的部分參閱兩本著作:
1. 《宣教歷史》,「 基督使者協會 」出版,作者莊祖鯤。
2. 《 宣教心視野第二冊:歷史視野 》,「 橄欖華宣 」出版,作者拉爾夫.溫德、賀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