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分類
X
三個陷阱
2019.10.02
文/左心泰(團契部主任)圖/Erik witsoe on unsplash
陷阱一
某天,有人跟一位校園同工說: 「 我覺得A君很適合當校園同工耶!她真的很關心學生,願意不厭其煩地陪伴他們,簡直是把生命全然擺上。你曾經是她的輔導,你不覺得她很合適嗎?」
那位校園同工很想同意對方所說,但他沒有,因為心中閃過一絲不安的感受,只是當下理不出緣由。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通: 「 啊,因為她太愛學生。」
陷阱二
《 這世界的守望者 》的作者高思帆 ( Steven Garber ),講了一個關於西蒙.韋伊( Simone Weil )的故事。 二十世紀初,韋伊出生在一個頗富名望的猶太家庭。十歲的時候,她認為自己是個共產主義者。…… 在當時,身為「共產主義者」表示她擁有驚人的思考能力與熱情,尤其心繫那些受到痛苦折磨的人以及他們的需求。……
……但韋伊知道,雖然自己如此忠於共產主義,卻尚未遇到任何一位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共產主義者,所以,在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斯基( Leon Trostky )途經巴黎的那年夏天,年輕的韋伊眼看著就要一圓宿命了。
然而那天晚上,托洛斯基在巴黎的演講卻完全踩到韋伊的底線。雖然就她的理想來說,他是個有遠見的人(畢竟他可是托洛斯基啊!),但她愈聽就愈確信,他熱愛理想更甚於人。…… [1]
會加入校園團契的人,大多懷著某些理想,比方說,正確使用聖經的重要性,或者聖俗不二分。這些理想啟動了事工,亦燃燒著校園同工的服事魂。然而,會不會在某些時候,校園同工也變得跟托洛斯基一樣,熱愛理想更甚於學生?
陷阱三
一天,某位校園同工講了對身材比較豐腴之人的無禮言語。幾天後,這位同工突然想到,當時身旁還有年輕的校園畢業生。
「 我的形象毀了……他們會如何看待我?」
「 他們肯定會覺得,校園同工怎麼會講出這樣的話?」
不過,那位同工又自問自答起來:
「 但他們怎麼會對我有如此正面的形象啊?」
另一天,兩位校園同工討論著牧會和在校園團契服事的差別。

「 我覺得在校園團契服事,至少有一個值得擔心的事,就是很少有人指出我們的不好。」
「 對啊,在學生的眼中,校園同工的形象都還不錯。」
「 如果我在教會,會友有老有少,他們難免會看到我的缺失,長執會也可能會給予指教,但學生……很難扮演類似的角色。」
「 如果長時間在同一個教會,牧師比較容易暴露個性和品格上的缺陷。相較之下,學生終會畢業,他們跟校園同工的交集,通常三四年就結束,所以在學生的心目中,校園同工容易留下較好的印象。」
陷阱下的危機
校園同工的第三個陷阱,可能跟「 自我感覺良好 」有關。比方說,校園同工的講道和分享,可能缺少需要精進的壓力,不單是因為大多數的學生,比較無法挑戰校園同工的講道,以致同工誤判自己的講道能力,更有可能是學生會畢業,信息重覆講也沒關係,因此不太有寫新講章的壓力。
除非校園同工的自我要求高,否則極可能停留在某程度卻不自知,還以為表現良好。這樣的先天環境,可能會使校園同工落入怠惰的危機。
潘霍華:基督信仰群體需要經歷幻滅
校園同工的陷阱,其一是「 太愛學生 」,其二是「 愛理想勝過愛學生 」,其三是「 自我感覺良好 」。當然,絕不只以上三種,但他們的共通點是「 需要幻滅而煉淨 」。二十世紀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 r)在《 團契生活 》一書裡,以一個正向的態度指出「 幻滅 」之意義和必要性:
如果我們對別人、對一般的信徒,甚至對我們自己大大失望時,必然會催迫我們相信上帝定會帶領我們認識何謂真正的信徒團契。上帝不會容許我們生活在夢想中,完全是由於祂的恩典的緣故,…… 。[2]
他接著描述所謂的「 幻滅 」:
誰在夢想作一個團契的藍圖,其實乃是在要求上帝,要求別人,要求自己予以實現。……他以為自己所作的,是在創立信徒的團契,彷彿他的夢想才能把人們連結起來。一旦事情不如他的意思,他就稱之為失敗。一旦他的理想幻滅,他便以為團契破碎了。所以他首先指控弟兄,然後指控上帝,最後垂頭喪氣地指控自己。[3]
潘霍華認為基督信仰的群體,「 除非遭遇到各種的不快和醜惡,因而陷入極大的失望中,就不知道在上帝面前該怎樣行,但經歷了這些事以後,便開始憑信心抓住上帝給予的應許。」[4]
反之,「 一個團契若不能忍受這樣的失望,恐怕從此不能繼續下去,換言之,若仍一味持守那早該打碎的夢想,就會在同一時間失去信徒團契的應許。因為這樣的團契遲早都會崩潰。」[5]
潘霍華對於基督信仰群體需要經歷幻滅的看法,似乎也可以應用在服事者身上。對一個校園同工來說,我們帶著熱忱與異象加入這個服事群體,但也參雜著個人的夢想和理念。這些「屬人的夢想,一旦帶到信徒的團契中,必會阻礙真正的團契,因此必須對夢想加以粉碎,好讓真正的團契能夠活得出來。」[6]
藉由上帝所帶來的幻滅,我們開始覺醒並自問: 對於身為學生服事者的「 該做什麼?」、「 能做什麼?」和「 到底做了什麼?」,我們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修正,好與我們悔改的心相稱?
成為校園同工的守望者
「 你們會落入這些陷阱,是不是因為你們愛這些勝過愛上帝?」有人可能會這樣回應。
確實,這些都可能是因為失焦於上帝所帶來的結果,然而我們也必須避免二分的陷阱。何謂愛上帝?《 約翰壹書 》的作者提醒你我,「 一個人不愛自己所看到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到的神。」( 四章20節,中文標準譯本 )換言之,對上帝之愛,必須體現於愛他人一事上,這兩者很難二分。
學生就是校園同工熱愛的對象,所以我們投身在其中,不可能不愛學生;校園團契是我們所屬的信仰群體,這裡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我們不可能沒有理想。因此,就像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校園同工有著無法避開的陷阱,這些困擾將會成為我們所背負的十架,是作門徒的代價——倘若我們決心要跟隨耶穌。
因此,我們更需要許多校園之友的守望、代禱,也需要督責,甚至鞭策。雖然聖經沒有記載耶穌背十架的路上,曾因疲憊而跌倒,但在傳統的苦路十四站裡,有三站記述著「 耶穌跌倒 」。或許,這可以成為我們的安慰與鼓勵 —— 在十架道路上,跌倒是免不了的,但我們要再次站立,繼續前行。

[1] 高思帆,《 這世界的守望者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頁30-31。

[2] 潘霍華,《 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頁 14。

[3] 潘霍華,《 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頁 15。

[4] 潘霍華,《 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頁 14。

[5] 潘霍華,《 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頁 14-15。

[6] 潘霍華,《 團契生活 》,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頁 15。
分享:

消息與代禱、財務報告

2024/2月
總收入:4,179,471
總支出:4,730,187
2月結欠:-550,726
累積結欠:-709,945
 
  • 各級學校團契或社團的服務隊緊鑼密鼓開始籌備和推動代禱。
     
  • 請為內部各類系統程式的修改代禱,求神賜智慧給負責的資訊同工,能按進度如期完成。
Read More

訂閱校園簡訊

歡迎訂閱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報,將獲得最新文章推薦!

捨不得,除非……
整理東西時,聰明的作法不是丟棄「 不想要的 」,而是留下「 你需要的 」。因計劃被疫情打亂正傷腦筋嗎?煩惱著事工的變動嗎?此時是釐清的好機會,問自己:「 我的渴望是什麼?上帝要我們做什麼?」
神國人才見真章-在畢業後
畢業生離開學生身份後所面臨的繁忙與壓力,再再考驗著信仰生活。他們所需要的是肢體的陪伴與靈命的造就,願神使用校園團契繼續成為幫助,使神國人才在畢業後仍能在社會的角落中為主作光作鹽。
校園文字宣教事工的展望
在後疫情時代,網路、社媒、電商更加盛行,連帶影響著大眾的閱讀習慣。校園書房出版社將如何秉持初衷,邁向轉型的步伐?